董永傳說:董永與武陟涼粉

董永傳說:董永與武陟涼粉

董永傳說:董永與武陟涼粉

劉秀反王莽,一開始勢力弱小,被王莽新軍攆得東奔西逃。後來逃到了懷縣,得到了河內郡老百姓的廣泛擁護,才算在懷川站穩了腳跟。於是就於漢更始二年(公元24年)在懷縣城(今武陟縣大虹橋鄉土城村)建立了行宮,稱為懷宮。劉秀在懷宮裡紮下了大本營,把懷縣城作為戰時首都,稱之為懷都,就相當於咱們共產黨打天下時的延安城。懷都就成了劉秀奪取天下的重要轉折點。 漢更始三年(公元25年)夏,時值五黃六月,驕陽傲空,酷暑難當,天冒火,地冒煙,天地之間就象一個大蒸籠。漢軍戰事激烈,劉秀積勞成疾,飯菜不想吃,湯水不想喝,一會兒胸悶,一會兒頭疼,額頭髮燙,頭腦恍惚,折磨得他走坐不安,睡卧不寧。領兵元帥鄧禹有好多重要決策要等劉秀拍板定奪,見劉秀病倒在床,昏迷不醒,他好象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速召幾名隨軍醫生輪番前來為劉秀診治,這些軍醫個個都使出了看家本領,喂湯藥、服藥丸、扎銀針、拔火罐、敷冷巾,啥法子都使盡了,就是不見效果。當時,洛陽前線軍情緊急,瞬息萬變,正是決定漢軍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偏偏此時主公劉秀昏迷不醒,可把鄧禹急得要死,萬般無奈,鄧禹急召來謀士祭遵共同商量對策。還是祭遵點子多,不愧為漢軍中的智囊,頓時就想出了主意,滿懷信心地對鄧禹言道:“元帥呀,豈能忘記小董村的董永老先生,他熱愛漢軍,擁護主公,曾進奉天地饃和油茶,多次使主公轉危為安。他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民間名醫,這一次他定能獻出妙方使主公遇難呈祥、身體康健。”鄧禹聽了大喜道:“如此甚好,有勞祭先生火速前去!”祭遵立即騎上快馬,不顧天色將晚,飛速向小董村奔去。 董永聽了祭遵的急促敘述后,不愧是在鄉村當了幾十年醫生,經驗豐富,藝高人膽大,捋着鬍子,呵呵一笑說:“這有何難,小事一樁。主公是酷熱中暑,虛火上升,胃口不開,腸道堵塞,胸悶、頭疼皆因腹有脹氣,熱極生風,冷極招風,風火竄至上焦,引起氣血不通所致。”祭遵拍手笑道:“先生真神醫也,既識透主公病情,就該對症下藥,擬一仙方,交與在下立馬帶回。” 董永正色道:“不宜處方配藥。主公已經許多軍中名醫診治,百法用遍,毫無起效,現在肯定是吃藥嫌苦,扎針嫌疼,唯有以美食代良藥,方能讓主公高興服用,速見成效。思來想去,唯有綠豆最能醫治此種怪症。” 祭遵拱手道:“願聽其詳。” 董永道:“綠豆者,清熱解毒,祛風敗火,健胃消食,排除脹氣,為首選消暑良藥,可擔當治癒主公疾病之重任。” 祭遵不解地問道:“咱是否要象打油茶那樣,再熬一鍋綠豆麵糊塗?”董永心有所動,不露聲色地說:“我自有安排。祭先生鞍馬勞累,後房歇息去吧。天明定見分曉。” 祭遵去歇息后,單留下董永苦苦思索,他心想:“祭遵為人聰明,所言道理不差,遣綠豆為葯,量小不行,煮豆粒食用不易消化,磨成粉才好充分發揮藥效。那就乾脆磨粉。” 天色已晚,夜深人靜,董永喚起已睡去的妻子張七姐,問妻子要干綠豆準備在小石磨上磨粉。張七姐答道:“干綠豆所存不多,全被我用來生豆芽,你過來觀看,綠豆全都在盆中被泡得脹鼓鼓的,尚未生芽,是否可用?”董永想了想答道:“如此更好磨漿,藥效發揮更為充分。你我二人手拐小石磨,從速磨成漿粉。” 董永和張七姐夫妻二人費盡辛苦,將泡脹的綠豆全部磨成漿,加水稀釋,過濾去渣,取得了凈粉。董永在葯櫃中抓了辛涼解表與清熱解毒的藥物,大致有荊芥、防風、薄荷、甜菊花、竹葉、大青葉、黑槐葉、槐角等二十餘味,在大砂鍋中熬成半鍋顏色碧綠、味道香甜的葯汁,再將葯汁兌入綠豆凈粉,加水攪勻,放入大鍋中加火細熬,張七姐用勺子舀了一點嘗了嘗,嫌口感不盡人意,就適量加了些鹼、白礬和食鹽,終於熬成了一鍋稠糊塗。董永熬夜過深,勞累過度,張七姐困得眼皮直打架,夫妻二人堅持着將稠糊塗倒入一個大盆中,滅了火,倒頭便沉沉睡去。 二人等到第二天起早一看,那盆稠糊塗竟成了固體,拿勺子舀它不出,將盆子倒扣在案板上,取下盆子一看,只見一個晶瑩剔透、亮麗照人、粉綠金黃、渾然一體的大粉團呈現在面前,聞一聞,清香撲鼻,摸一摸,光滑顫悠。董永用刀切了一小條放進嘴裡一嘗,美不可言。董永突然來了靈感---病人嘴怕苦,此物必得香;久病須得喂,易干不易湯;中暑怕炎熱,此物必涼爽;要想去風寒,芥未加生薑;要想去肚脹,蒜汁重重放;要想開胃口,陳醋芝麻醬。他思想至此,便交待張七姐將粉團切下一大塊,細切成條狀,盛到大碗內,然後加上香油、芥未、生薑末、蒜汁、陳醋、芝麻醬等佐料,攪拌均勻,叫醒祭遵前來品嘗。祭遵嘗過,連連叫好,催問此葯叫做何名?董永說:“這葯主料是綠豆粉做的,吃着涼爽可口,就叫‘涼粉’吧。”張七姐向祭遵傳授了冷調涼粉之秘訣,祭遵大喜過望,便帶上涼粉,騎上快馬,一口氣跑了三十多里,來到了懷都劉秀行宮中。祭遵不顧喘口氣,便跑到后廚冷調好一碗涼粉,急忙進奉到劉秀床前。 鄧禹一夜沒敢合眼,在劉秀床前等得心急火燎,見祭遵一進來,便破口大罵祭遵貽誤軍機。祭遵也顧不上答話,只顧扶起劉秀上身,往劉秀嘴裡喂起冷調涼粉。劉秀在昏熱之中突遇涼爽之物,欣然下咽,一碗涼粉喂吃完,頓覺頭腦清醒,喝盡碗底湯汁,那芥未和蒜汁的躥味從鼻子里又鑽到了眼裡,兩眼直流淚,接連打了好幾個噴嚏,長期堵塞的鼻子頓時通了氣,劉秀覺得病好了大半,高興得跳下床來,鄧禹、祭遵和聞訊趕來的眾多文臣武將一片驚喜。劉秀興奮地大叫:“如此良藥,再來一碗!”祭遵把第二碗端來后,劉秀直吃得神清氣爽,飄然欲仙。劉秀一邊吃一邊問:“此物何名?”祭遵賣弄關子,悠悠吟道:“此物只應天宮有,世間難得遇幾回。香酸麻辣集一體,天地仙品名涼粉。”劉秀笑道:“天降仙品於懷都,就叫‘懷都涼粉’吧!” 文臣武將聽劉秀如此讚譽涼粉,都不禁垂涎三尺。馬武、姚旗這兩個魯莽武夫更是不講禮儀,掂個碗就往後廚跑。祭遵一看這是個抬高自己,討好大家的良機,就索性讓大家都品嘗了一碗涼爽可口的懷都涼粉。 這班文臣武將吃了涼粉后,暑熱全消,精神振奮,在劉秀面前議論開了洛陽前線的軍情。有的武將說,目前酷熱難當,士兵中暑者甚眾。戰鬥力大減,是否等秋涼后再行攻城。祭遵卻力排眾議,言道:“戰爭雙方同頂烈日,同樣暑熱無力。若我軍將士都吃上懷都涼粉,不患暑病,精神振奮,就能以有力擊無力,更易取得勝利,攻下洛陽城。”劉秀聽了大喜擊案道:“就依祭遵所言,我軍將士全部以懷都涼粉為食,務必趁着盛夏良機,攻佔洛陽。” 劉秀的詔令一下,全軍遵行。祭遵將董永和張七姐夫妻二人請到懷都擔任涼粉製作總監,指導懷都全體百姓製作了大批涼粉,送往前線。前線將士吃了涼粉,戰鬥力倍增,意想不到地在盛夏天攻佔了洛陽。 劉秀到了洛陽,當了皇帝之後,就把懷都涼粉製作工藝也帶到了洛陽。劉秀一年四季都喜愛吃懷都涼粉,祭遵生怕皇上寒冷季節吃冷調涼粉有損身體,就絞盡腦汁又開發出了滾涼粉和炒涼粉兩個新品種。這樣一來,劉秀在夏天吃冷調涼粉,在春秋冬三季吃炒涼粉,吃早膳時可喝上滾涼粉。劉秀對此十分滿意,傳令將炒涼粉作為皇宮中宴請大臣時的必選名菜。如此一來,懷都涼粉製作便傳遍了天下,成了老百姓的消夏佳品、治暑良藥,也成了家家戶戶宴請賓朋的美味佳肴。懷都涼粉經董永發明,祭遵改進,劉秀推廣,名氣越來越大,傳播越來越遠。 日月輪迴,歲月更迭,懷都被改名為武陟縣,懷都涼粉自然而然也被更名為武陟涼粉。兩千年來,武陟涼粉的製作工藝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工藝講究,富有地方特色。首先篩選綠豆。要精選沁河灘地所產上等綠豆,必須無霉爛顆粒,無任何雜質、磣塊。否則,雜質會漂浮、夾雜在涼粉中間,既不雅觀,又磕牙齒。 其次精磨細粉。綠豆淘洗乾淨后,再用涼水浸泡約八個小時,撈出帶水,用專制磨磨成粉漿。過去是石頭磨,大小都有,人推磨,牲口拉,小磨是手拐。現在是電器化,用軋漿粉碎機粉碎成漿。但不可否認的是,電器化沒有手拐小磨磨出的有味道。綠豆磨好后加水稀釋,滾單過濾過籮兒去碴,沉澱后晒成乾粉待用,也可以用濕粉直接下鍋。 三是下鍋熬涼粉。下鍋前,先將粉兌水攪勻,再加入鹼、白礬、食鹽,比例要恰到好處,多了口感不好,苦澀味不正;少了也不中,美味也得不到。武陟涼粉的最大特點是涼粉的藥用性,簡單者加入黑槐葉或槐角熬成的水,既能取得天然色素,又能得到清熱解毒的藥效;複雜者根據醫用目的精選解表類、清熱類或其他類的甜味或不影響口感的中藥熬成汁加入鍋中攪勻。這樣做能起到以食代葯的療效。熬涼粉要掌握好火候,不能大,也不能小,火大了容易熬糊,成黑鍋底,既不好看,又不好吃。因此燒火最好用木工下腳料的細碎木材,火勢能越着越旺,又不飛灰。而用煤火燃燒太慢達不到迅速升溫的目的。要根據鍋內湯汁的顏色和稀稠而用火,等湯汁已結塊再攪動,待湯汁的顏色上下一樣后,涼粉就算熬好了。 最後是入盆冷卻成型。冷卻容器主要是盆,用盆好倒。容器要洗凈,不見油漬,冷水洗,熱水燙,濕抹、乾擦要過幾遍手,不能見水。這樣做,涼粉成型后,既衛生又好看,晶瑩透亮,惹人喜愛。 武陟涼粉純粹用綠豆粉做成,不能摻假,工藝不能投機取巧,一斤綠豆出三斤涼粉,出多了軟,出少了硬,熱炒、涼拌都不中。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傳說故事相关内容
免費起名測名
情侶愛情配對
線上算命查詢
線上黃歷查詢
號碼吉凶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