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傳說:七仙女與雲台山

董永傳說:七仙女與雲台山

董永傳說:七仙女與雲台山

孫巨才收集整理 全國各地都知道七仙女下凡來到大槐樹下與董永相會成親的故事,但卻很少有人去細究七仙女到底從何處而來。 神話故事說,七仙女從天宮下凡而來。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已能在太空中遨遊,登上月球,觀測金星,顯然沒有發現什麼天宮和神仙,因此這一說法當然不能成立。七仙女和董永能夠語言相通,親切交談,說明七仙女是一位地球上的中國人。 七仙女與董永臨別時,董永能夠隨手摘下棗和梨,七仙女認為“棗”“梨”寓意“早離”,象徵不妙,由此看來,七仙女應該是我國北方中原人,因為只有此地才會有大槐樹、棗樹和梨樹這些物種,才會有如此的民俗與說法。 董永在歷史上真有其人,董永和七仙女張七姐的愛情傳說應該是真實的人生故事,那麼張七姐就應該是人不是神,七仙女就應該有其真實的人物原型。董永是漢孝子,生活在西漢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與東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之間,那時交通不便,窮人全靠兩條腿走路,農民的交際範圍非常狹窄,窮苦農民的通婚範圍一般不超過方圓幾十里。據考證,董永是土生土長的河內郡懷縣大董(今武陟縣小董村)人,那麼可以斷定,七仙女的家鄉也應該在小董村的方圓百里之內。 據武陟縣的民間傳說,七仙女是人不是神,有真實的人物原型,後人們尊稱她為張七姐。她原名張七鮮,因她出生后鮮艷異常,光彩照人,前面已有六個姐姐,故得此名。張七鮮出生在下封村(今武陟縣三陽鄉下凡村落仙台)。父親張老田,耕種二十畝薄地,農閑時教人習武。母親王婉容,採桑養蠶,繅絲織絹,一家九口人四季忙碌,難得溫飽。一年秋後,父親張老田因抱打不平,打傷了橫徵暴斂、牽牛燒屋、逼死人命的四個衙役,為躲避官府捉拿,帶領全家連夜北上天山山寨聚義,老百姓謂之“上天”。兩千年來,武陟縣流傳着這樣一首民謠:“老天爺,張老田,斬奸除害拔寶劍,替天行道豎大旗,北上天山上了天。”其中“北上天山上了天”的說法常常使今人疑惑不解。今人只知新疆才有天山,武陟縣的北面只有太行山脈,哪會有什麼“天山”?其實不然,據筆者考證,此種說法現在看來也不是什麼神話,而是真真切切的農民起義故事。 據明、清兩代的《懷慶府志》記載,在太行山脈,修武城北四十裡外有天門山,覆釜山、鳳凰山、溫峪山等。唯獨沒見到記載有雲台山。《懷慶府志》中記載:“在天門山下有石岩,高數十仞,廣數百丈,其下可容百家,故名百家岩”。《水經注》云:天門山在修武“縣北四十里,諸山惟此最高,兩山相峙,其狀如門。瀑布重岩,懸河注壑。上有石峽,峭壁千仞,懸瀑下注,匯為黑、白二龍潭。黑龍潭在溫峪兩山壁之中,其水深黑,其聲如雷。白龍潭在黑龍潭之南。相傳有黑白二龍相爭。”《懷慶府志》云:“雲台寺,在修武縣北五十里的太行山之巔。”把以上資料結合起來仔細分析,便可知記載中的天門山便是今天大家熟知的雲台山了。 雲台山在明清之前被稱為天門山,在漢代,老百姓認為天門之上就是天山,所以順理成章地就稱為天山或天堂山了。張老田帶領全家,當然也包括張七鮮“北上天山上了天”的說法便是有理有據的了。七仙女,也即張七鮮,從此便與雲台山開始產生了說不完的傳奇故事。 據武陟縣的民間傳說,七仙女(即七鮮女)隨父居住在天山(即今雲台山)上,山上有天宮、天河、瑤池、天門等仙境。現在分析,天宮是指住的地方,天河是指從天而降的大瀑布,瑤池是指大水潭,天門是指入山口其狀如門,可見傳說也算不虛。據說寶殿前有明月池,東壁上有王母泉,殿西有淬劍池和避暑樓,樓西有醒酒石,長二丈余,地近竹林,能俯視絕壑。殿下有環翠亭、釣魚台。山上有仙女泉,也叫玉女泉,泉下有仙女洞,仙女洞北有仙女池。山上還有仙女峰、梳妝台、山寨遺址和聚義堂、點將台、演武場、御馬監等遺迹。說不盡的山中美景,真可謂是神話中天上仙境的地上原生版。在如此美妙的人間仙境中,產生了七仙女選種雲台山、下山培育四大懷葯的故事;隨父下山殺貪官的故事;下山救助窮苦百姓的故事;智斗惡地主的故事和私下雲台山相會董永的故事。雲台山上景色雖好,但七鮮女還是懷念老家,懷念在平川上過的日子。七鮮女更是對久慕的孝子董永放心不下,終於等到了機會,瞞過了父母,半夜裡私自一人下了雲台山,決心要尋到董永,和董永相會成親。張七鮮經山陽城從北向南一路走來,到了萬里村,感嘆路途遙遠,好像萬里一樣,恨不得一步就跨到小董。其實,當時的村名牌是橫寫,從右向左念,應念“萬里”,近代人改為橫寫從左向右念,就念成“里萬”了,姓李的文人後來又改寫為“李萬”村了。張七鮮從萬里村走到下凡村落仙台,住了一晚。下凡村有個媳婦,娘家是董永鄰居,她告訴張七鮮說:“董永明天要從大董經大凡村從大槐樹下路過,要到傅村傅員外家打工頂債”。因此,張七鮮決定第二天就近趕到大槐樹下去截住董永。因此才發生了董永和七仙女在大槐樹下相會成親的愛情故事。後來人們把雲台山——山陽城——萬里村——下凡村——落仙台——大凡村——大槐樹——傅村——小董這條路線稱為仙女路,把小董——大凡——大槐樹——傅村稱為董永路。 張七鮮在傅村傅員外家打工百日後,同董永一起返回到了大凡的大槐樹下,被父親張老田派來的兵將強押回雲台山上。張七鮮思念董永,頑強不屈,待生下兒子琢兒后,母親王婉容差懷縣(今武陟)人齊林送琢兒給董永撫養,因此才產生了“麒麟送子”的傳說。清乾隆54年編纂的《懷慶府志》中記載:“麒麟冢,在(武陟)縣西門外里許”。據說,董永的兒子董琢兒長大後為了報答齊林之恩,待齊林逝世后,為齊林披麻帶孝,負土成墳,葬齊林於縣城西門外里許。當時稱為“齊林冢”,後來代代相傳,就逐漸神化成“麒麟冢”了,“齊林送子”也隨之演變成“麒麟送子”了。齊林送子三年之後,董永不堪養兒之苦、思妻之痛,毅然決然背著兒子北上雲台山去尋張七鮮。傳說過了三道門,一是過了大凡村大槐樹北面的“情門”,二是過了修武縣西二十里的“義門”,最後闖過了雲台山的“天門”,百般爭取,終於見到了張七鮮。經過董永和張七鮮的共同鬥爭,最終取得了勝利,夫妻雙雙把家還。二人過了“天門”下了山。走到“義門”時,停下休息,夫妻二人各自手植槐樹一棵。據《懷慶府志》記載:“兩樹相去三步許,上有一枝交貫甚茂。被後人稱為連理槐”。這充分表達了董永和七仙女“在地願為連理枝”的忠貞愛情。後來義門附近成了村莊,稱為義門村,在修武縣西二十里處,村人多為張姓,據說張七鮮的叔父就住在此村。 夫妻二人背著兒子又過了“情門”,跪拜了大槐樹這個媒人後,回到了小董村,一家三口,高高興興地過起了團圓日子。 情門、義門因是百姓自發捐修,沒人知道用了多少錢,眾人心意無可估價,所以稱得起“情門、義門無價”,後來簡稱為“情義無價”了。後來,董永和張七鮮走上了民間行醫的道路,也不斷上雲台山去採集草藥和探望父母,七仙女就這樣與雲台山結下了緊密的親情緣。 據清代《武陟縣誌》記載:“樊城,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明代《修武縣誌》載:“樊城,在縣西南三十里。”後漢《郡國志》載:“修武有陽樊,攢茅田”。在百里為王的夏、商、周時代,以今天武陟縣的大樊、北樊、下樊、樊庄、古樊一帶方圓百里曾立過樊國,建過樊城,后稱為樊地。張七鮮思念老家樊地被演變成思凡(樊),從雲台山上南下樊地被演變成七仙女下凡(樊),由此看來,神話故事也並不是毫無根據、空穴來風,也是有它的事實基礎的,神話創作也有其事實原型。 董永和張七鮮在漢光武帝劉秀極其危難的生死關頭救助了他,給他治病療傷,給他吃“天地饃”滋補營養,還給他出謀劃策、指點迷津,終於使他由弱變強,反敗為勝,滅了王莽,坐了朝廷。劉秀登基后,為了報答董永和張七鮮的救命之恩,就翻出了董永三十年前為葬父打工頂債的往事,誇大為“賣身葬父”,封其為天下孝子之楷模,把董永宣傳成了孝的化身,使董永的孝名傳遍九州,在全國範圍內榮耀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劉秀為了抬高和美化自己,口口聲聲稱董永和張七鮮為二位神仙恩公,以表明自己是天權神授、神仙護佑。這樣一來,董永和張七鮮就被人為地神化了,隨着朝廷的強力宣揚和移民的廣泛傳播,董永和張七鮮的愛情故事就逐漸演變成了美麗的神話傳說。在這個神話傳說中,七鮮女(張七鮮)就成了七仙女,七鮮女的父親、貧苦庄稼人心中的偶像老田爺(張老田)就成了老天爺,懷慶府人直到今天,人若一感嘆,必言稱:“老田(天)爺哎”,查遍經傳,找不出老天爺何許人也,其實,老田爺就是懷縣(今武陟)人,農民造反者難見經傳,但卻牢牢珍存在勞動人民的偉大記憶中,掛在老百姓的嘴邊上。七仙女的母親王婉容自然而然就成了王母娘娘。她的六個姐姐也跟着七仙女沾了光,都成了仙女。她們一家所居的天山(今雲台山)就被神化成了天宮,大瀑布就神化成了天河,大水潭就成了瑤池,天門山就成了南天門。七仙女思樊被說成思凡,下樊地被說成了下凡,齊林送子被說成“麒麟送子”,有關七仙女的一切活動也都被神化了起來。同時也在民間流傳下來許多口頭成語,如情(門)義(門)無價、永(董永)結(七姐)良緣、上天(山)入地(寨)等等。從以上看來,神話創造也是一種文藝創作,《董永和七仙女的傳說》真有其確實的事實基礎,真有其明確的人物原型與事實原型。 我們今天重溫有關七仙女與雲台山的這些歷<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傳說故事相关内容
免費起名測名
情侶愛情配對
線上算命查詢
線上黃歷查詢
號碼吉凶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