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好聽

商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好聽

商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好聽

商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五。

1、源於子姓,出自上古時期商王朝貴族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載:“唐堯封帝嚳之子契於此,傳十四世至成湯,滅夏而有天下,以商為國號,後商被滅於周,子孫以國為氏。”相傳,在遠古時期,帝嚳有個妃子叫簡狄,她外出遊玩是誤食了玄鳥蛋,因而受孕生子名“契”。契長大後,仁惠博學,被舜帝任命為司徒,負責教化民眾。後來,因契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賜姓為“子”,敕封在商邑(今陝西商縣),組成了商族部落,號為“商國”。一直到契的第十四代孫成湯滅了夏王朗,建立了商王朝,其後裔王孫貴族開始以國名為姓氏,稱商氏,為商王朝貴族為官者的專有姓氏。據典籍《遺子先生文集》記載:“自典而降,得姓者十四,契始封商,以子命氏。”另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上的記載:“商湯被滅於周,後世子孫就以故國號為氏,世稱商氏。”

2、出自成湯二十五世孫皋辛隱居於商城之東,遂以商為姓。

3、相傳黃帝的重孫以地名(今陝西商縣)命姓。

4、漢化改姓為氏

源於滿族。1.滿族商佳氏,亦稱尚佳氏。2.烏庫理氏,亦稱烏色裡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烏古倫部

5、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大夫商鞅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姓纂》記載:“秦有衛鞅,受封於商,子孫氏焉。”春秋時期,衛國有一法家名士叫公孫鞅。公孫鞅,亦名衛鞅,公元前390~前338年待考,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公孫鞅是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為衛鞅,後被秦孝公嬴渠梁封於商邑(今河南淅川),後人稱之商鞅。

二、遷徙分佈,聚集地

商氏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姓氏群體,在當今百家姓中名列第二百四十四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二百一十位,人口約三十九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24%左右,望族出汝南郡。商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先秦時有孔子弟子商澤、商瞿見諸史冊,均為魯國人,加之商姓來源眾多,至戰國時,商姓已分佈於今河南商丘、陝西商縣、山東曲阜等地。兩漢之際,商姓已輾轉播遷於今河南平輿、陝西西安以及豫魯交界的今河南濮陽一帶,後經發展,昌盛為當地之望族,上述三地古代分屬為汝南郡、京兆郡、濮陽郡,是故後世商姓有以汝南、京兆、濮陽為其郡望堂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商姓以上述三郡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周邊播遷,今甘肅、山西、河北以及南部省份的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均有商姓人入居。隋唐之際,商姓之主流依舊繁衍於北方,但是其在南部省份的商姓也得到了發展。

北宋時,河南開封人商瑗流寓西夏,仕為都知兵馬使,仁宗時因奉使歸宋,奏獻密事,仁宗嘉其義,賜他於浙江淳安以居。南宋偏安江南後,商姓在南部省份的分佈區域進一步擴大,今江西、四川、湖南均有商姓入遷。宋末元初,蒙古鐵騎橫行江浙一帶,則商姓人有避亂播遷於福建、廣東等地的。元代,世居於曹州濟陰(今山東菏澤)的商姓家族繁衍興旺,其人丁興旺,名人輩出,尤以商挺父子為其傑出代表,其不但顯達於朝廷,而且以書畫揚名於世,誠為後人所仰視。明初,山西商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河南、河北、山東、陝西、甘肅等地。清康乾年間及其以後,山東、河南、河北等地之商姓有闖關東進入東北三省的,後擴展至內蒙古之東北區。此間華東、華南沿海之商姓有渡海赴台者,歷民間至今,商姓分佈之地愈廣。

三、郡望堂號

郡望

汝南郡:漢置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中部上蔡縣西北及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

京兆郡:即國都直轄區。三國時魏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轄地約在今天的陝西秦嶺以北,西安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兩漢之際,商姓已輾轉播遷於今陝西西安一帶,後經發展,昌盛為當地之望族,是故後世商姓有以京兆為其郡望。

濮陽郡:濮陽郡大致在今河南滑縣、濮陽、范縣,山東鄆城、鄄城一帶。兩漢及魏晉時期,商氏再次昌盛為當地之望族,是故後世有以濮陽為其郡望的。

堂號

商姓的主要堂號有:“追遠堂”、“衎烈堂”、“三元堂”、“兩賢堂”、“敬愛堂”、“好易堂”、“續志堂”等。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姓氏起名相关内容
免費起名測名
情侶愛情配對
線上算命查詢
線上黃歷查詢
號碼吉凶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