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於姓的來源 寓意聰明的名字

鮮於姓的來源 寓意聰明的名字

鮮於姓的來源 寓意聰明的名字

鮮於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二。

1、源於子姓,出自殷商王族後裔箕子支子仲。屬於以國名、封邑名合併為氏。

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封箕子於朝鮮得姓。箕子,是商王朝末代君主紂王的叔叔,名叫子胥余,官至父師,即太傅,封地在箕(今山西太谷),史稱“箕子”。

2、源於敕勒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按典籍《康熙字典》的註釋,鮮于氏複姓是由鮮卑族名稱演化而來,但在史籍《魏書》中沒有其為鮮卑族姓氏的記載,而是認定其為活動於定州、朔州、五原、漁陽一帶的“丁零種姓”,並且一直是北魏王朝征討的對象。南北朝時期,定州地區(今河北定縣)有少數民族敕勒族。敕勒族,是匈奴民族的一個分支,北方地區稱敕勒、或鐵勒,南方地區稱其為丁零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活動在中國北方地區的一個遊牧民族,他們還在歷史上建立了著名的高車國,因此又稱高車族。

二、遷徙分佈,聚集地

鮮於複姓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三十六位,在複姓中排序為第二十九位。鮮於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鮮于氏的祖先是箕子,箕子是紂王的叔父,是古代聖君商湯子姓後裔。周武王克殷後,仰慕箕子的賢德,曾經訪以天道,他就作了《書經》上那篇著名的《洪範》,陳述天地之**。其後,他被周武王封於朝鮮,可是,卻始終不肯對周天子稱臣,也不想回中國來。箕子依照故國的習慣,把自己的支子仲封在一個叫作“於”的采邑,仲的後裔也依照“故鄉”的習慣,合鮮、於二字為自己家族的姓氏。

不久以後,其子孫逐漸地播遷回了中國,使得鮮于氏也變成了中國的一個姓氏。這可以從《古今姓氏書辯證》和《尚友錄》兩本書中得到考證。鮮於姓起源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望族居漁陽郡(今北京市以東、天津市以北、長城以南、遵化縣以西的一大片地方)。

今湖北省的武漢市、宜都市、仙桃市、天門市、枝江市、十堰市、宜昌市、公安縣,四川省的南部縣、南充市營山縣,廣東省的廣州市、深圳市,遼寧省的瀋陽市,江蘇省的蘇州市,上海市,北京市,重慶市的南川縣等地,均有鮮于氏族人分佈。

三、郡望堂號

郡望

漁陽郡:秦朝時期置漁陽縣,其時地在今北京密雲西南一帶地區。秦、漢、魏、晉諸朝均為漁陽郡。隋朝時期為玄州漁陽郡,隋朝末年改無終縣為漁陽,即今河北薊縣。唐朝時期為薊州漁陽郡,唐以後漁陽為薊州治所。明朝時期省入薊州,此後漁陽不再。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漁陽堂:以望立堂。鮮于氏,從朝鮮重歸故國,自漢以後,便一直以河北的漁陽郡為繁衍中心,故以“漁陽堂”為堂號。一直到今天,仍然世代沿用著“漁陽”這個堂號。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姓氏起名相关内容
免費起名測名
情侶愛情配對
線上算命查詢
線上黃歷查詢
號碼吉凶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