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孫思邈公布屠蘇酒
唐朝初年南方時有瘟疫發生,孫思邈在常州一帶行醫,不舍晝夜搶救病人。經過半個月的努力,瘟疫得到有效的控制。然而過了不久,又從小孩到大人流行起來。為了長期地預防和治療此病,他經過潛心研究,發現葛洪《肘後備急方》中有預防瘟疫的藥方——“屠蘇酒”。他便精心配製藥酒,讓未得病的人喝,結果瘟疫再也沒有發生。他為了普及防疫知識,便找來一大張黃絹,把藥物組成及炮製方法全部寫在上邊,張榜公布在屠蘇庵山門的柱子上,讓人們廣泛傳抄。後來歲末飲“屠蘇酒”,便成為江南各地流行的習俗,而且還傳到日本等國。自此人們對他這種重視普及、從不保守的可貴精神大力傳誦。
屠蘇酒由大黃、川椒、白朮、桂心、桔梗、烏頭、菝葜等組成。原方製法是將葯細切,以絹囊包貯,十二月晦日正中時懸至井中至泥,正月朔旦取葯,置酒中,煮數沸,先從小量飲起,多少不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