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舉考試嚴格:進考場搜身出考場也搜身
清朝的査慎行在著作里說,從道光皇帝開始,舉人在正式場合里要穿青衫,參加大考後落榜了,去了國子監讀書,則可以穿回其他衣服。這大概是身份的一種標誌吧。
不過要在明朝,穿青衣進考場可是有嫌疑的。明朝就有考生用藥物在青布上寫字,這字跡平時看不見,需要偷看時,弄點水打濕衣服,字跡就顯露出來了。據說,這個辦法來自古代帝王的青紙詔,哪個皇帝想發出去一份密旨,就會寫這樣的詔書,讓人偷偷帶出宮去交給大臣看。沒想到,後來成了考試的作弊手段。只是這樣的藥物,到了清朝就失傳了,小抄就此打不成了。
古人的考場叫做貢院,北京的貢院,就在現在北京站正對面,國際飯店的後身兒那一帶。考試可不是一天能考完的,要一連考上好幾天,所以考試不僅要帶筆墨紙硯,還要帶吃喝用度的東西。於是,進場搜身也就成了必須的。搜完身,考生要進入屬於自己的小隔斷,除了打水或上廁所,不能出去。有的考生在裡面憋屈,加上精神緊張,往往會崩潰,藉著打水的工夫,直接就跳井自殺了。
有趣的是,在清朝的科考中,成都考場不僅進場要搜身,考完出場還要搜身。這又是為什麼?原來,成都貢院是設立在三國時蜀漢宮殿的舊址上,據說房子上的瓦片都是三國舊物,每片瓦長寬都有一尺多,旁邊還有一行小字:“臣諸葛亮造”。本着秀才不走空的原則,很多考生考試之餘,就順手牽羊往外帶,於是就出現了出場搜身的奇觀。到了乾隆三十年,朝廷終於下了決心:這麼搜身太麻煩了,乾脆把所有“諸葛瓦”拆掉,盡數送到北京。也不知道這些古老的瓦片,最後流落到了什麼地方。摘自《海口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