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多地有楊家將傳說地名,楊家將到過北京嗎?

京郊多地有楊家將傳說地名,楊家將到過北京嗎?

京郊多地有楊家將傳說地名,楊家將到過北京嗎?

傳說中的居庸關穆桂英點將台

戶力平

在香山有個“掛甲塔”村,傳說楊六郎一次在山下與遼兵相遇,他一見寡不敵眾,便逃到山上,並將身上的盔甲掛在一個小塔上,巧妙地騙過追殺他的遼兵,於是這個小山村被叫成了“掛甲塔”村。在頤和園北面不遠處,有座“望兒山”,原叫“百望山”,當地盛傳在宋遼爭戰時,這裡是宋軍的營地。佘太君的兒子帶兵和遼軍交戰時,佘太君在此登高望兒,擂鼓助陣,後人為紀念她,便把“百望山”叫成了“望兒山”。她所望見東北方的村子被叫成了東北望(東北旺),西北方的村子叫成了西北望(西北旺)。受這一傳說的影響,離此山不遠的羊(楊)坊和韓家川兩個村子據說是楊家將和遼將韓昌駐紮的地方,數百年來這裡有着“楊韓不通婚”的習俗。直到1990年兩村的一對男女青年才衝破歷史的隔閡,結為姻緣。由望兒山往北數里,有個地方叫“亮甲店”,最早叫“兩家店”,是由兩戶人家發展起來的村落。傳說一次楊六郎率兵路過此地遇大雨,於是就地宿營,雨後晾曬盔甲於小村中,以後“兩家店”改成了“晾甲店”,再後來諧音成了“亮甲店”。頤和園東牆外有個村子叫“六郎庄”,最早叫“柳浪庄”,后又稱“牛欄庄”。傳說北宋時楊六郎與遼兵交戰時,曾在此村屯過兵,人們仰慕他的英名,便把村子叫成了“六郎庄”。

昌平區西北部有一條長達數十里的關溝,在一面峭壁上有一幅石浮雕人像,傳說是楊家將中鎮守三關抗遼大元帥楊延昭的影像,得名“六郎影”。在老峪溝有個村子叫“了思台”,據傳穆桂英曾在此生子,但因戰事危急,只好把愛子暫放在密林中的一個山洞裡,派一名隨身侍女護養,她便流着淚水又殺向敵陣。當地人們為了紀念楊家將,把穆桂英撂下孩子的地方叫成了“撂子台”。隨着年深日久,後來被叫成了“了思台”。離此不遠殘留着一處斷壁殘牆的遺迹,相傳是楊六郎當年在這裡築起的“攔馬牆”,他在此屯兵養馬,準備與遼兵再戰。此外在居庸關下還有一處穆桂英點將智退遼兵的“點將台”。

在密雲縣番字牌村北有一條大川,叫野馬川,相傳一次楊六郎打仗從此處路過,碰到了一匹馬在河川里戲水,他一眼就看出這是寶馬良駒,便從岸上一躍,飛似地跨到馬背上,從此這馬成了他的坐騎,與他一起馳騁於殺場,“白馬關”由此得名。在“白馬關”外,有兩個村子,一個叫“司營子”一個叫“馮家峪”,奇怪的是“司營子”里沒有姓司的,“馮家峪”沒有姓馮的。原來是當年穆桂英與遼兵大戰時,在這裡被撕破盔甲,遼兵敗退後,她坐在村邊縫補盔甲,為了紀念她的功績,就把她撕盔甲的村子叫成了“撕甲營子”,把縫盔甲的地方叫成了“縫甲峪”,日子一長,給叫白了,叫成了“司營子”和“馮家峪”。在古北口萬壽山有一座土包墳,墳前立着一塊石碑,上刻“七郎墳”三個大字。傳說楊七郎隨楊令公去抗敵時,由於中了奸臣潘仁美的計,在古北口關前被亂箭射死後,又被扔進河裡。後來被當地的老百姓發現,撈上岸后被祭奠一番,然後埋在了萬壽山,並刻碑紀念。在離此不遠的太師屯鎮有個楊令公村,相傳是楊令公率兵駐紮過的地方。卸甲山位於密雲縣西北部,傳說當年楊六郎帶兵赴邊關,途經此地村西的一座小山。他在下馬歇息時,將盔甲脫下,掛在柏樹上。因盔甲沉重,把山上的柏山都壓歪了,由此得名為“卸甲山”。

此外在延慶、大興、門頭溝、房山等區縣也有一些關於楊家將的傳說和地名,都帶有傳奇色彩。

楊家將真的涉足北京地區嗎?從史料上來看,楊家將抗擊遼敵主要活動于山西和河北中西部地區,往北最遠到過易水河一帶,也就是現在的河北省易縣、淶源、涿州、霸州和雄縣(時稱雄州)一些地區,而楊六郎鎮守的“三關”是指雄縣曾有過的一個關口——瓦橋關。也有的人說“三關”是指三個關口,即瓦橋關、淤口關、益津關,但一人把守三個關口,不大可能。

據史料記載:北宋建國之初,北方的遼國勢力已經非常強大,當時的北京一帶早已控制在遼人的手中,宋軍只有一次打到北京,是在乾亨元年(979年)七月,雖然是宋太宗趙匡義御駕親征,並在高粱河畔展開了一場激戰,最後以宋軍大敗而歸告終。直到北宋末年,遼朝滅亡,宋遼兩國一直在易縣到雄州一線對峙。

為什麼在京郊地區會有許多關於楊家將的傳說和地名?

或許是人們被楊家將英勇抗敵的故事所感動,更仰慕他們的英名,於是就根據自己的想象和願望將一些故事附會於地名及周邊的景觀上,延慶、平谷、門頭溝等地與楊家將故事有關的地名大多是這樣產生的。經過世代相傳,越傳越廣泛,越傳越真實,但各區縣的地方志上均沒有對楊家將活動的確切歷史記載。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傳說故事相关内容
免費起名測名
情侶愛情配對
線上算命查詢
線上黃歷查詢
號碼吉凶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