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情動天地
祝英台生於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即公元337年。祝家也是由於北方出現“五胡鬧中華”
的局面而南遷的士族,定居在山明水秀的上虞地方,即今天江蘇南部,在一處荒僻的梅溪
源頭聚族而居,人們都把這裡稱之為祝家莊,傳到祝英台已是南遷之後的第四代。了。
祝家的上兩代曾經數度為朝庭效力,追隨祖逖、陶侃、桓溫等大軍北伐中原,並且收
復了原來西晉的都城洛陽,一度進軍陝南。祝英台的童年時期,經常聽到長輩們敘述征戰
的故事,小小的心靈中便立下了志願,要成為一個效命疆場的巾幗英雄。
383年,淝水之戰,前秦苻堅以投鞭止流之勢,動員百萬人馬,大舉攻晉,東晉宰相
謝安邊下圍棋邊指揮晉軍反擊,區區八萬之師,竟然在他的侄兒謝玄的巧妙運用下,把來
犯之敵打得落花流水,也留下許多美好的故事,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祝
英台當時正度過她多彩多姿的童年,巾幗英雄沒有當成,卻熟讀經史,成為了遐邇皆知的
才女。
祝英台不是屬於那種雲鬢花顏,嬌婉柔麗的女子,相反地卻是一位活潑爽朗而略帶幾
分男性氣慨的閨閣人物,為了滿足她不能馳騁疆場的遺憾,遂降格以求地說服了父母,女
扮男裝,到杭州負笈遊學,這時她只不過是剛滿十四歲而已。
正值陽春三月,一路上桃李芬芳,江南草長。祝英台與服侍她的家人緩緩前行,在一
處風光明媚,雜花生樹的路旁小亭中,邂道了由貿城而來的梁山伯,雙方一見如故,相談
甚歡,於是結為異性兄弟,結伴同行,不日到了杭州城外的“崇綺書院”,拜師入學,朝夕
勤苦攻讀詩書。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三年時間,彈指一揮,略嫌木訥而且長祝英
台一歲的梁山伯,竟然沒有發覺祝英台是個女孩。
三年時間不算短,耳鬢廝磨,日久生情。祝英台多次顯示愛戀之意,又恐怕稍有一不
慎便會弄得不可收拾;而梁山伯一本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恰好祝英台的母親生
病,祝英台倉促回鄉,梁山伯依依不捨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不久,梁山伯便風聞到祝英台
居然是個紅粉佳人,而且回鄉后便許配給了貿城姓馬的人家。人非草木,梁山伯迫不及待
地趕到祝家,豈奈木已成舟、只有淚眼相向,凄然而別。真是相見莫如不見,多情還似無
情。
三年的同窗,一同切磋學問,相互照顧扶持;風嫠展書讀,挑燈寫文章;春來花叢溫
步,秋夜暢談理想;關懷疾病,分享歡樂。點點滴滴的往事都化作刻骨的相思,一點相思
,萬種柔情,從記憶的深處如春蠶吐絲,綿綿不絕。
怪只怪梁山伯太不解風情,怪只怪祝英台沒有把自己對梁山伯的情意,適時地告訴父
母,在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情況下,答應了門當戶對的馬家求婚。既然有了婚約,便不
能隨意更改,當時是士族之風盛行,重門第,講閥閱。祝、馬兩家都是由北方遷來的體面
人家,祝家是不可能因照顧小女兒的情意而丟掉臉面的。
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以生死相許……。祝英台明白自己是深深愛着梁山伯的,她
以為梁山伯並不愛她才答應馬家求婚,現在梁山伯向她一吐衷腸,她可是肝腸寸斷。人世
事,幾圓缺。婚約!婚約是不能廢的,怎麼辦呢?痴情的女子用上了“拖延戰術”,希望借
時間來改變一切。主意既定,祝英台私下派人送信給梁山伯,希望他暫時隱忍一切,努力
求取功名,以圖借垣赫的聲勢來扭轉一切,並表示對梁山伯海枯不爛,此情不渝。
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祝英台已經是年近二十歲的人了,過去十四歲出嫁的閨女
多的是,十七八歲更是公認的適婚年齡,雖然馬家一再催促,父母也心急如焚,祝英台就
是不肯點頭答應.甚至不惜以死相脅,終於得到雙方家庭的允許,婚事等到祝英台過了二
十歲生日再說。
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在愛情這一偉大動力的驅使下,梁山伯終於獲取了功名,又
恰好被皇帝任命為貿城縣令,貿城就是今日的浙江寧波。寧波在甬江與姚江匯流的地方,
距海約四十里,江水清澈深泓,無灘險淤沙,便於舟船航行,到了唐代,這裡成為日本人
入貢和貿易的要道。東晉的時候雖然還沒有與海外來往,然而商衢繁榮,舟揖輻輳,已經
頗具大商埠的氣勢了。
梁山伯到任以後,忙着施政聽訟,暫時還不便專註自己的私人事務,等到一切都就緒
以後,衡情度理又不便貿然行事。貿城馬家世代為官,宗族繁盛,梁山伯實在想不出什麼
充分的理由來橫刀奪愛。因愛故生憂,因愛故生怖。憂心如焚,悶悶不樂的梁山伯終至於
一病不起,溘然而逝。
就象是晴天霹靂,祝英台先是目瞪口呆,繼而放聲大哭,既哭梁郎的可憐,也哭自己
的可悲,更哭梁郎的無能。這邊是愁雲慘霧,了無生趣;那邊是催婚使者不斷。祝英台的
父母用盡了方法,一面好言相勸,一面苦苦哀求,祝英台萬念俱灰,而且也再沒有理由加
以搪塞,於是心思一橫,答應了擇吉出嫁馬家。
梁山伯死後,他的親友遵照他的遺願將他葬在貿城西郊邵家渡山麓,意思是要一睹祝
英台出嫁時喜船路過的風彩。祝英台自然是為了情郎,非要在出嫁時經過邵家渡不可了。
更提出要到昔日的同窗好友梁山伯的墓上去祭拜一番的要求。篤念舊誼,益見多情,雙方
家長自然也不便峻拒。
北方人結婚時,新郎騎馬,新娘坐轎;南方人,特別在江南水鄉,結婚時多乘舟船。
祝英台的喜船經過邵家渡時,馬家迎親執事人等,原想順風急駛,讓船來不及靠岸就駛過
邵家渡,如果要拜墓,等三朝過後與新郎雙雙前往也不為遲。誰料船至邵家渡時,忽然狂
風大作,江面波濤洶湧,喜船連忙靠岸避風,祝英台也就從容上岸.前往梁山伯墳前祭拜
。一聲哀號,傷心欲絕,剎那間天搖地動,飛砂走石,白晝灰瞑,就在迎親和送親的執事
人員大驚失色時,忽見墳前裂開一條一尺多寬的隙縫,說時遲那時快,祝英台一躍而入.
轉瞬風停地平,一切恢復正常。
其實,祝英台在答應出嫁的時候,便抱定了以身殉情的決心,她想過投江,自縊,總
覺得不及親到梁山伯的墳前撞碑為佳,本來是打算祭拜以後,一頭向墓碑上撞去以結束自
己的生命,不料卻天從人意,省去了許多周折。當時的人都認為是天意,連朝廷都嘖嘖稱
奇,如果仔細探究起來,那天大約是龍捲風加上地震湊巧與祝英台拜墓的事湊在一塊而已
。
不管怎麼說,這事是很感人,宰相謝安奏請孝武帝,敕封該地為“義婦墳”,並立廟祀
奉。
晉安帝時,國家多難,梁山伯又屢顯靈異為國效勞,為地方消災,於是被敕封為“忠義
王”。後來邵家渡的山坡上,時有大蝶雙飛翩翩,據說黃色的蝴蝶就是祝英台,而褐色的蝴
蝶就是梁山伯。
被人稱之為:“三生慧業,不耐浮塵,寄思無端,抑鬱不釋,韻淡疑仙,思幽近鬼。”“
騷情古調,俠腸雋骨,隱隱奕奕,流露子豪楮間。”著名的清代大詞人,相國公子納蘭容若
寫了一首題為《蝶戀花》的情詞: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鈞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
結語把永恆的愛情寄托在化蝶上,就是用祝英台與梁山伯的事迹來抒寫胸中的塊壘。
至今寧波城西十五里的高橋鄉,倚山面水的山坡上,尚有一座構築精緻的廟宇,門題
:“敕封忠義王廟”,廟內即供奉着官服的梁山伯和穿新娘子衣服的祝英台,廟前有一段雕
着大荷花的石板路,盡頭有一座精巧的石拱橋,叫“夫妻橋”。廟右就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