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二字文化探源
臨沂地區,也稱沂蒙老區,她不僅是塊紅色的沃土,而且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這裡很多地名、水名、物名與“沂”、“蒙”二字有關,如與“沂”有關的有臨沂、沂河、沂源、沂水、沂南、探沂,還有類似讀音的上冶、義堂等;與“蒙”字有關的有蒙山、蒙陰、蒙河等。沂蒙地區古屬東夷部落的活動範圍,是東夷文化的重要區域,從“沂”、“蒙”二字的文化內涵上,我們便可以拾取到東夷祖先的一些印跡。
“沂”
一、沂與“夷”
東夷作為一個名詞來自於周代,夷人部落因在周王室的東方故被稱作“東夷”。
廣義的東夷,是指生活於今山東、淮河地區,活動在今泰山周圍的被稱為夷的眾多部落、方國的一個名詞範疇。
狹義的東夷概念,則特指在沂蒙地區活動的夷人,也稱為夷方、人方、屍方。屍方下文中還要介紹,人方的“人”,莒縣、沂水等地讀“人”字還是yin音,與“夷”字音近似,當是古音遺存。
在商代盤庚遷都之前,屬於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這個時間以前文字可能還未產生,凡事結繩而記、口耳相傳,因此,在研究這段歷史時,從音韻學的角度去分析一些事物的名稱,或可捕捉到更準確的歷史信息。在“夷”人活動的地方,在“東夷”文化的中心地區,有一條“沂”河,“夷”與“沂”二字,怎麼也脫不開干係的。
二、沂與“益”
“沂”字與大禹治水時期東夷部落首領伯益有關。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人的祖先是伯益。伯益原名“益”,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於費地,因此伯益又稱“大費”。伯益的“伯”字是排序,老大的意思。費地是伯益的封地,是當時夷文化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東夷文化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政治中心在今天的費縣上冶鎮的畢城。伯益名益,人們尊稱為“伯益”,二字連讀,或者快讀,便是“畢”音,“費”在古代寫作“鄪”,讀為bi,應是“伯益”二字的合音,這也是一個伯益在沂蒙地區活動的歷史例證。
伯益作為東夷部落首領,他的後代發展為蠃姓十四氏,影響比較大的姓氏有徐姓、秦姓、趙姓、江姓、黃姓等,人口眾多,分佈地廣闊,對東夷文化影響深遠。伯益本來是要接替大禹的位置,做部落聯盟首領,后大禹的兒子啟殺死伯益,奪位建立了夏朝。因為益在東夷的影響很大,為了安撫東夷,啟封伯益的兒子費氏若木於徐,但是益在今天沂蒙地區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甚至於在地名水名中打下烙印。伯益的“益”,沂蒙的“沂”,字體雖然差別很大,但在沒有文字的時代,“沂”也是“益”,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一回事,今天的“沂”字告訴我們,伯益確實以今天的費縣一帶為中心,在沂蒙地區活動過。
再者,“費”、“夷”二字都與“弓”相關。“夷”的意思是一個人背着一張大弓,費字最早出現在青銅器上是“弗”字,弗,一眼看去就是弓與箭的組合。弓箭是東夷人發明的,因此他們最善於射箭,伯益是東夷人的首領,把他封在“弗”(費)地做首領,再恰當不過了,可以說費縣的“費”字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東夷文化的活化石。
現在上冶費城故城旁邊的河流叫浚河,《水經注》《費縣誌》上都有記載,浚河又稱小沂河,小沂河是相對大沂河而言。既然上冶費城故城為“益城”,那麼它旁邊的河就可能叫“益河”。“益”字與“沂”字音近。
另外,費縣上冶鎮“冶”字,當地也有兩種讀音,其一是“yí”音,與“益”、“沂”音同。在伯益活動中心的費的周圍,密集出現“yí”音的地名水名,難道都是巧合嗎?
“蒙”
沂蒙的“蒙”字,與蒙山有關。遠古時期,地名也是人名。那麼,與這個地名有關的人物會是誰呢?
伯益次子名叫若木。若木,夏朝初期人,他以父親的封地“費”為氏。伯益死後,夏啟封若木於徐,建立徐國,其後人以國為姓。因此,若木為費氏、徐姓共同祖先。若木在父親被夏啟殺害之前可能就在費地生活,或者曾經避難幾公裡外的蒙山,“蒙”字,與若木有關,“若木”二字連讀,發音與“蒙”字讀音非常接近。
1966年9月,在費縣蒙山前南張庄鄉檯子溝村出土了春秋早期徐國青銅器——徐子汆鼎,為春秋早期徐國國君祭祀蒙山的禮器。春秋時期,徐國與費相距幾百公里,分屬兩國,徐國人何以不顧路途遙遠來蒙山祭祀?
春秋時期費縣屬魯,徐國與費縣距離幾百公里,分屬兩國,《禮記》“諸侯祭祀封內山川”,徐國已受周王所封,應該遵循禮制。為什麼要到魯國境內祭祀山川?二是《季氏將伐顓臾》中孔子說:“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西周初期,周天子給顓臾國的主要任務就是祭祀蒙山,主祭蒙山的場所是在顓臾。如果單純為了祭祀蒙山,徐國人為什麼不到主祭場所顓臾,而為何選擇蒙山東部費縣檯子溝村北的這座山呢?
通過上文我們不難看出,其實這是徐人追祀先君若木的遺存。徐國之王到費縣蒙山前祭祀,證實了徐國和這裡有非同一般的關係,徐國人祖先伯益封費,若木即蒙,當然會選擇在費縣費城蒙山前祭祀。這裡本是徐國的家園,到祖居地祭祀,理所應當。古人對祖先非常崇拜,他們認為祖先也是神靈。至今,無論官方,還是民間,我們對祖先仍然尊崇,對黃帝、伏羲、孔子等中華人文始祖、歷史名人的祭祀,仍然進行着。
蒙山,在上古時期,或者就叫“若木”山,是若木當年活動過的地方,在他的後人徐國人心目中有着神聖崇高的地位。沂蒙的“蒙”,其實就是若木的連讀,它也記載了一段東夷人在夏初的動蕩歷史。
由此可見,“沂蒙”二字,不僅僅是取蒙山沂水之名,而且與東夷文化有密切關係,或者說,它本身就是沂蒙遠古歷史的真實寫照。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楊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