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話社親
武陟縣的小董鄉崗頭村和寧郭鄉小麻村相距6公里,都是三、四千人口的大村莊。崗頭村是漢族村,小麻村是回族村,兩個村不屬於同一個民族,但是卻團結得像親兄弟一樣,已有了360年的悠久歷史,在民間稱之為社親,就是說一個村莊和另一個村莊全都是響噹噹的硬親戚。這是什麼緣故呢?說來話長。
大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的春天,風和日麗,草長鶯飛。崗頭村的王老漢唱着懷梆,甩着響鞭,趕着一群綿羊在遠離村莊的草灘上放牧。突然,一個戴着回族白帽的惡霸騎着黑馬,領着幾個打手來到了他的面前,只出很低的價錢,就要強買走他的這一群成羊。王老漢說什麼也不答應。這個惡霸惱羞成怒,誣陷王老漢“出爾反爾,破壞行規”,喝令手下幾個人對王老漢進行毆打。王老漢頭破血流,高聲呼救。正在這時,一位騎白馬的年輕人聞訊趕到,下得馬來,聽罷了王老漢的訴說,就拱手對惡霸相勸:“雖然湯鍋急需,別忘買賣公平。買賣不成仁義在,值不得如此動怒。看我薄面,各自走開為好。”惡霸不聽勸告,反而咒罵年輕人狗逮老鼠多管閑事。二人言語不和,動起手來。年輕人武藝高強,一番格鬥,打得惡霸和幾個打手落花流水,狼狽逃竄。
年輕人把王老漢攙了起來,王老漢直罵回族人壞。年輕人說:“老伯,您看我是啥族人?”王老漢說:“你是咱漢族人,要不然你咋會救我哩?”年輕人說:“我也是回族人,家住小麻村,名叫馬小義,長年在外經商。回族人里有壞人也有好人,這您看到了。漢族人里有好人也有壞人,剛才那些打手們不都是漢人嗎?這族那族一個樣,都是中國人,理應該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王老漢細細一想,品品都在理。倆人越說越對勁兒,越說越親熱。王老漢為了感謝馬小義,就把馬小義請到家中設宴款待。酒宴之後,王老漢又叫三個兒子和馬小義結拜為異姓兄弟。從此後,兩家人禮尚往來,頻繁走動,遂成了情深意厚的異族親戚。
轉眼到了第二年(公元1650年)的冬天,北風呼嘯,雪花飄飄。王老漢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他那在縣衙里任職的三兒子急忙請假回家探望,吃晚飯的時候,無意中泄露出了一個驚人的秘密,小麻村有些回民在周圍漢族村莊偷盜耕牛暗地屠宰,激起了眾多漢民的強烈憤恨,紛紛進縣衙告狀。縣太爺吳天植(遼陽人,貢生)暴怒,不分青紅皂白,秘密傳令準備在當夜黎明前對小麻村全部回民進行四面包圍、血洗滅村。王老漢得知了這個秘密,就叫大兒子和二兒子儘快套上馬車火速趕到小麻村去搶救馬小義一家人。
當夜四更時分,馬小義一家人被搶救到了馬車上。馬小義一見馬車上還有空位,就又叫醒了鄰居買家、盧家、丁家一同逃命。馬車上的人坐得擠滿塞滿,堆打堆,摞打摞,失急慌忙地趕出了小麻村。馬車剛剛離開村子西口二三里,大隊官兵就把小麻村包圍得水泄不通,開始了血腥屠殺。王家兩兄弟把馬車趕得飛快,將一車人運到崗頭村自己家藏了起來。
後來,“屠回事件”鬧得太大了,縣太爺吳天植被判為“濫殺無辜”的罪名丟了官職,下了大獄。一直等到太平無事了,崗頭村的王家兄弟才將藏在自己家裡的回族親戚送回了小麻村。王家兄弟經常給他們送米送面,幫助他們度過了飢荒,又給他們資助錢物,幫助他們逐漸恢復了生意經營。
從此,兩個村子的漢回兄弟經過生與死的考驗結成了牢不可破的民族友誼。這個友誼一代一代傳了下來,三百多年來久盛不衰,兩個村子的人一見面,不笑罵不說話,不拉扯不讓走,一遇到事情,口徑一致,共同對外,一方有難,雙方共擔,親熱得讓外人感到驚奇。這個友誼發展到現在,兩個村子的群眾已改掉了歷來已久的低俗笑罵,親密無間的情感表達得更加文明禮貌,你幫我,我幫你,共同走上了致富大道,成了遠近聞名的民族團結的光輝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