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造橋和發明鋸子的故事
能工巧匠的傳說。魯班是春秋末期魯國的一個工匠,名叫公輸般。春秋戰國是中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社會大變動的時代。手工工匠獲得一定程度的自由,新的生產力的出現和生產工具的變革為工藝技術的提高創造了條件。公輸般在這個時期對工藝製造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由於他技藝超群,又是魯國人,所以後來人們就稱他為“魯班(般)”。最早記載魯班事迹的是《墨子》,在《禮記·檀弓》、《風俗通義》、《水經注》、《述異記》、《酉陽雜俎》以及一些筆記和方誌中也有著錄。戰國時期本來是歷史人物的公輸般,在民間逐漸變成為一個傳說式的人物。
魯班的傳說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講他發明創造的故事。古代典籍中記載魯班創造雲梯、戰舟、磨、碾、鑽、刨,還有他創造門戶鋪首等的故事。近代民間仍有魯班發明鋸子,他的妻子發明傘的傳說。
另一類魯班傳說,是關於他修建各地著名橋樑、殿宇、寺廟等建築的故事。這類傳說早有流傳,近代民間傳說還有:北京白塔寺白塔的裂縫是魯班給鋦好的;河北保安附近的雞鳴驛石橋沒有完成,那是因為魯班造橋時,姐姐(或妹妹)怕他過於勞累,提前學了雞叫,魯班因而停工的緣故;山西永樂宮是魯班修建的;四川大足山北山石像是魯班雕刻的;杭州西湖上“三潭映月”的三座石塔,是魯班鑿來鎮壓黑魚精的石香爐的三隻腳等,其中以魯班修趙州橋的傳說最為著名,元初編集的《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後集卷二)有收錄。
趙州橋名“安濟橋”,本是隋代工匠李春設計修建的,所謂魯班修趙州橋,純屬民間傳說,並非史實。上述魯班在各地的修建,以及列在他名下的某些發明創造(如造鋸),也都是人民群眾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創作的傳說,並非春秋時期公輸般的勞績。
歷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進工藝的能力,把魯班想象成具有神奇技藝和無窮智慧的匠師。民間很早就稱讚魯班的“巧”,說他造的木頭鳥能飛,木頭人能夠勞動,他造的燈台點燃后可以分開海水,他的墨斗拉出線來就可以彈開木頭,他可以用唾液把碎木粘合成精美的樑柱,他可以在一夜之間建起三座橋,等等。
舊時代工匠對魯班的敬仰還表現在他們的民俗活動中。在過去,木工、瓦工、石匠等都奉魯班為“祖師”,為他建廟奉祀。明代初年彙編的關於土木工匠營造法式的書命名為《魯班經》,書中還專門講了“魯班仙師源流”。魯班傳說在團結教育工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魯班傳說除在漢族人民中傳播外,在一些少數民族(如白、壯、苗、瑤、□、水、土家、仡佬、布依等族)中也有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