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聖故里”爛尾扇了“故里熱”一耳光
許多地方只是把“名人故里”當作經濟項目、領導政績來搞,而與文化事業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山西婁煩“孫大聖故里”折騰了兩年之後只建成了一座接待中心。據婁煩縣旅遊局局長梁俊傑估算,這個項目需要過億投資,即使建成,“這個景區只有一個傳說,從面上來看,婁煩周邊沒有出名的旅遊景點,形不成旅遊環境”。
“周邊沒有出名的旅遊景點,形不成旅遊環境”,這個調子有點灰。兩年前,項目啟動之初當地有關部門是怎麼說來的?“前景十分可觀,有望成為山西乃至全國的精品景點。”言猶在耳,頓成笑談。
熱衷“名人故里”是一種流傳已久、貽害甚廣的惡俗,真人真事的“名人墳墓”挖完了,連傳說人物也不放過,伏羲、女媧、夸父乃至豬八戒、孫悟空,都被人們從神壇上請下來,煞有介事,隆而重之。有時,不同地方還為某位傳說人物爭得不可開交。“孫大聖故里”也是婁煩先下手為強,從諸多“大聖後人”手上奪過來的。
“名人故里”搞得多了,都搞出套路來——先請“權威專家”來研討、論證,證明某位名人就是當地人,或曾“到此一游”;然後再建故居,最好弄幾件名人用過的舊物裝裝門面,實在沒轍,就根據傳說弄一些景點糊弄遊客。萬事俱備,開門賣票,等着收錢。婁煩也不例外,“孫大聖”畢竟不是真人,不可能有文物存世,於是當地就準備投巨資,修建什麼南天門、御馬監、玉皇廟、蟠桃園、白骨精洞、芭蕉洞、女兒國、獅頭國等等,簡直要做成一個《西遊記》的微縮景區。
可惜,“孫大聖故里”還沒能建成,就遭遇資金鏈斷裂而“爛尾”,先期投入的數千萬元就這樣打了水漂,交了“學費”。錢從何來,當地沒說,如果來自公共財政,公眾就虧大了。“孫大聖故里”胎死腹中,應在意料之中,亦是一個次優結局,早死早超生,等建成之後再閑置,損失將更加慘重。穿鑿附會、裝神弄鬼,以一個虛無縹緲的神話傳說人物為藍本,整出什麼“名人故里”,毫無內涵與創意可言。先來的人都把河裡的魚抓光了,河水也搞渾了,後到的你還興沖沖地跳進泥潭裡,除了弄髒一身衣服之外,還能撈到啥?再說了,全國多少真材實料的“名人故里”都沒討到好、賺到錢,你一個徹頭徹尾的“假故里”又能分到多少羹?
弔詭的是,一方面,借屍還魂、弄虛作假、毫無文化內涵的“偽名人故里”高燒不退,泛濫成災,地方政府為了經濟前景並不明朗的“人造文物”不惜投入巨額資金,乃至動用公共資源;另一方面,而“名人故居”等有文化、有品位、有內涵的文物又不受重視,視若敝屣。據國家文物局透露,近30年來我國消失的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毀於各類建設活動。今年初,某地一位名人的故居就被房產商以“維修性拆除”,在這樣的情境之下,修再多的“名人故里”又有什麼用呢?
很多時候,許多地方只是把“名人故里”當作經濟項目、領導政績來搞,而與文化事業沒有半毛錢的關係,所謂的“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是也。可惜這文化是十足的“爛泥文化”,根本搭不起台,“台”之不存,“戲”將焉唱?“孫大聖故里”爛尾,颳了“名人故里熱”一記耳光,那些假文化之名行賺錢之實的“名人故里控”,該醒醒了,換換新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