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啥不重視數學?疑因數學對專制制度無用
數學,一邊去
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國學大師滿坑滿谷,但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卻鳳毛麟角,能叫上名來的不過祖沖之等幾個人,還有幾個裝神弄鬼的煉丹家,抽冷子幹了點與化學有關的活兒,此外簡直就是空白。出現這種結果,跟封建社會的選才制度有關。科舉考試只考四書五經,大家當然都爭先恐後地學習四書五經。如果科舉考修腳,我估計中國一定能湧現出一批修腳大師。
事實上,我國在唐朝時曾一度把數學納入了科舉範圍。顯慶元年(656年),國子監開辦了數學專科學校――“算學館”,招收學生三十人,設置算學博士和算學助教主持日常教學工作。這樣,國子監內就有了國子、太學、四門、律學、書學、算學六個學館。
政府還讓李淳風編訂了十部算經,即《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張丘建算經》、《綴術》、《五曹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術》,統稱《算經十書》,作為官方教材。讓數學入科舉,數學過關就可以做官,這在當時,可說是開了世界之風氣。
儘管那時數學還不是很發達,但先把架子搭起來,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沿襲、發展到今天,難保不讓中國成為數學大國,進而推動與此相關的科學進步。更甚至,幾個諾貝爾數學獎、物理獎都到手了。
但奇怪的是,到了晚唐,明算科考試停止了。本有可能大踏步前行的數學科目,在中國戛然而止,此後只靠幾個民間數學愛好者支撐。停考的原因是,應試的人太少。
原來,政府做了個規定,國子博士的官階是正五品上,算學博士的官階卻是從九品下,是官階中最低的一級。其間,算學館停了開,開了停,沒有個連續性,學生們也覺得沒意思,老師才是從九品的芝麻官,學生還不得憋到二十品去啊!乾脆另謀出路吧!
為什麼歷代當政者都不重視以數學為中心的科學,而只注重玄而又玄的國學、儒學呢?要我看,全是因為數學對於專制制度毫無用處。一樣的國學典籍,你可以這樣理解,我可以那樣理解,每個統治者都能隨便發揮,拿來為我所用,將其變成專制統治的護身符。天文學也是如此。
編訂《算經十書》的李淳風同時還是個天文學家,他居然可以根據天象推斷出武則天在四十年後要篡位,但星星的位置跟武則天篡位有什麼必然聯繫?沒有,反正天象就這麼說。國學的功能類似。為什麼大臣必須效忠皇帝?沒有理由,儒家經典就是這麼說的,你就得這麼做。相比之下,數學就不行了,因為一加一等於二,所以就應該由我當皇帝,這不像話。
為了像話,統治者們紛紛把數學扒拉到一邊去了。
王國華著
春風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