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重視開學儀式流程由《禮記》等詳細規定
日前,各所學校紛紛開學,各式各樣的開學儀式也就必不可少,可見學校對開學儀式的重視,其實古人對開學儀式也是極為重視,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古人是如何舉行開學儀式的。
古代開學儀式的第一步,便是“正衣冠”。古人有云:“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可見,古人十分注重學生們儀錶的整潔。在這個環節里,學童們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為學童們整理好衣冠。《禮記》有云:“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先正衣冠,再做學問,看來這是古人們的共識。
整理好衣冠,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童們排着整齊的隊伍集合於學堂前。恭立片刻后,在先生帶領下,進入學堂。這是開學的第二個環節,即入學堂。
之後,便是拜師禮。學童們在先生帶領下,先拜孔子先師。拜完孔子,再拜先生。而拜先生時,學童向先生贈送六禮束修,六禮包括: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蓮子,寓意為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為紅運高照;棗子,寓意為早早高中;桂圓,寓意為功德圓滿;乾瘦肉條,是用以表達弟子心意。之後,便是學童間互相鞠躬,表示互愛互幫。
第四個環節,是凈手。學童們將手放到水盆中,正反各洗一次,然後擦乾。洗手的寓意,在於凈手凈心,去雜存精,希望能在日後的學習中心無旁騖。
洗完手,便是最後一道程序,硃砂啟智。先生手持蘸着硃砂的毛筆,在學童眉心處點上紅點,為學童們硃砂開智。硃砂點痣,取的是古語中“智”的意思,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也希望學童們日後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整個過程,古人稱之為“入泮儀式”。其中的各個步驟,都是根據《禮記》和《弟子規》而定,歷經千年而未改。看來,古人對於開學,還是極為重視的。
(葉輕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