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好聽

聶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好聽

聶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好聽

聶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五。

1、出自姜姓。據《姓氏急就篇注》所載,春秋時齊國丁公封其支庶子孫於聶城(今山東省茌平縣西,一說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西北)為齊國附庸,稱聶國。後世子孫以國為氏。

2、出自姬姓。據《元和姓纂》所載,春秋時衛大夫(一說楚國大夫)食采於聶(今河南省濮陽),子孫以地為氏(據袁義達與杜若甫的《中國姓氏大辭典》所載,衛大夫采邑地為今山東聊城,而楚有攝叔,而無聶叔,袁、杜二人認為古籍有誤)。

3、古有地名聶北,春秋時屬邢國(今山東省茌平西),亡後屬齊,居者以地為氏。

4、出自他族有聶姓或改聶姓:

宋時猶太人入中國,在元、明時採用漢姓,其中有聶姓。清滿洲人姓,世居遼陽。今滿、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5、漢化改姓為氏

源於滿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今土家族、蒙古族、羌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聶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聶氏,世代相傳至今。

二、遷徙分佈

聶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姓氏,人口約一百七十二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的0.11%左右。關於聶姓之確切發源地,由於眾說紛紜,今無從考證,但聶姓發祥於今豫魯一帶應無疑義。見諸史冊的第一位聶姓人是

戰國時的聶政,為韓國軹(今河南省濟源西南)人,其後

西漢有雁門馬邑(今山西省朔州)人聶壹(一作聶翁壹),

東漢有穎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人聶季寶,另有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太守後為廷尉的聶尚。表明在東漢之前,聶姓基本以北方為其繁衍發展的中心地帶。

魏晉南北朝時期,聶姓在今山西的夏縣一帶發展迅速,並呈現族大人眾,枝繁葉茂之勢,於是產生了聶姓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東郡。另外,由於此際社會動盪,聶姓已有播遷江南者,其中落籍於新安江流域的聶姓,經繁衍發展,逐漸形成了聶姓新安郡望。此際見諸史冊之人物有三國吳人聶友,乃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南朝梁有聶松,可見此際聶姓已南遷於今江蘇、浙江、江西、安徽一帶。

隋唐之際,聶姓在上述兩大郡望依舊繁衍興盛,並以兩地為中心,向周邊地區播遷。兩宋之際,見諸史冊之聶姓以南方人居多,而且今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尤其是

南宋偏安臨安之後更甚。南宋末期,由於北方已由夷族統治多年,相對南方較為穩定,聶姓繁衍出現新特點,即北方發展平穩,南方避亂播遷。元末,由於軍閥紛爭,瘟疫流行,使中原、華東、中南各地餓殍遍野,赤地千里。朱明王朝一統天下後,為恢復當地經濟,強行從戰火波及不到的山西進行移民。於是,山西聶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明中葉以後,沿海之聶姓有遷台者。

明末滿清屠川(是因為四川是抵抗時間最久的,長達二十幾年,後滿清嫁禍於張獻忠)造成今四川、重慶人口銳減,後湖廣填四川時,有兩湖之聶姓入川。

清代以後,聶姓分佈更廣。如今,聶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湖北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聶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

聶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三、郡望堂號

郡望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

指今整個山西省。

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阪(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阪,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

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

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新安郡:秦置新安縣,故址在今促池境內,屬宏農郡,漢朝因之。西晉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時轄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一帶地區。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年間改新安郡為谷州,後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業初年省東垣入新安。隋朝時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後移治休寧(今安徽休寧),再後移治到歙縣(今安徽歙縣)。唐貞觀年間移治於今新安,後不復變。

清河郡: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

堂號

河東堂:以望立堂。現居青海省民和縣松樹鄉一帶有一小部分聶氏家族。

新安堂:以望立堂。荊林聶族、升山聶族等堂號。

憫農堂:唐朝進士聶夷中,很同情農民,寫有《憫農詩》(二月賣新絲,五月舂新谷。醫得眼前瘡,挖卻心頭肉。)。膾炙人口。

垂裕堂: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雙厚聶族的堂號,人口五萬餘。

光裕堂:江西豐城、湖南衡山後山、常寧松柏答家洞等聶族堂號。

崇德堂:江西樟樹、湖南衡山前山的荊林聶族堂號。

三禮堂:湖北監利聶族的堂號,人口七萬餘。

崇本堂:江西泰和縣塘州鎮桃源聶族堂號。

理學堂:湖南省武岡市稠樹塘鎮楊柳村聶族堂號。

問政堂:安徽潛山、江蘇溧水北山底支、江西九江市沙河毛橋村聶族堂號。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姓氏起名相关内容
免費起名測名
情侶愛情配對
線上算命查詢
線上黃歷查詢
號碼吉凶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