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的溯源
中國 的雕刻 文字 ,最古老的有殷的甲骨文 ,周 的鐘鼎文 ,秦 的刻石 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 印
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 ”。璽印 即包括在“金石”里。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 ,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 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 戰國 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 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印章範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戰國時期,主張合縱的名相蘇秦佩戴過六國相印。近幾年來,出土 的文物 又把印章的歷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也就是說,印章在周朝時就有了。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 、河流 和古墓 中。有的是戰爭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而當時發動機慣例,凡在戰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後也須脫解印綬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以及吉語印 、肖形印 等一般是殉葬 之物,而不是實品。其它在戰國時代的陶器 和標準量器上,以及有些諸侯 國的金幣上,都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製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 性質的符號,也被流傳下來。
古璽 是先秦印 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一般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 。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還不認識。朱文 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畫細如毫髮,都出於鑄 印章
造。白文 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 ”、“司徒 ”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朱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
隋代繼秦代之後,開啟了中國古代印章制度 與風格 的又一新的歷史階段。首先,由於簡牘早巳全面退出日常生活,紙張在政府公文 等方面的普遍使用,公印不再局限於簡牘上所能取得的狹小平面,邊長從2.3厘米左右(秦漢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約合隋二寸)。由於印體加大,公印不像秦漢時代那樣刊刻職官名而發給官吏本人佩帶,而是轉為發給以官吏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職官印向官署印的轉變。公印不再佩帶而變為匣裝,置諸衙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