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年巧對翰林院

楊大年巧對翰林院

楊大年巧對翰林院

李伯陽生指李木為姓,生而知之;

馬文淵死以馬革裹屍,死而後已。

宋朝時候,有人在翰林學士院的牆上寫了一句上聯:

李伯陽生指李木為姓,生而知之;

句中的“李伯陽”指的是老子。老子是春秋時候有名的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李耳又叫老聃、老子。傳說,李伯陽剛生下來,就用手指着門外的李樹。後來,他就用李樹的“李”做了自己的姓。後來道教的人說老子“生而知之”——剛一生下,就知道天下大事了。牆上的這句上聯,說的就是這件事。

上聯出得挺妙,妙在幾個地方:第一,前半句人名的姓——“李”得跟一樣東西“李樹”有關係;第二,“生”是“姓”的偏旁;第三,下半句是個成語,還得用前半句的“生”字開頭;最後,整句說的又是古人的一件事兒,而且還採用了對聯中的“復字”“析字”等技巧。這個上聯夠難對的。

翰林院裡頭,凈是些有學問的人。可看了這個上聯,都皺着眉頭不言語。過了好長時間,也沒人能對出下聯。

一天,詩人楊大年來翰林院找一個朋友。他進了院子,一眼就看見了牆上的題句。楊大年挺感興趣,就站在那兒琢磨下聯。一會兒工夫就借了一枝毛筆,在牆上添了下聯:

馬文淵死以馬革裹屍,死而後已。

楊大年的下聯說的也是一個古人。馬文淵就是馬援,是東漢初年有名的大將,人稱伏波將軍。馬援一生立下了許多戰功。他曾立下過誓言:“男子漢應當勇敢地死在戰場上,用馬皮裹着屍體回家鄉!”後來,馬援病死軍中,實現了自己的志願。“死而後已”也是個成語,意思是幹事情要一直到死才算停止。

楊大年的對聯實在高明,一生一死,不單是對得整齊,還全符合上聯的幾條妙處。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小故事相关内容
免費起名測名
情侶愛情配對
線上算命查詢
線上黃歷查詢
號碼吉凶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