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計謀的范蠡

善用計謀的范蠡

善用計謀的范蠡

文種識賢

范蠡,先秦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謀略家。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宛(今河南省南陽縣)人,年輕時就學富五車,滿腹經綸,而且聰敏睿智,胸藏韜略,有聖人之資,然而不為世人所識。他便憤世嫉俗,裝瘋賣傻,佯狂顛痴,浪跡江湖。越國大夫文種曾到宛縣訪求名士,聽到了范蠡的情況后心中詫異,便派了一名小吏前去看他,小吏回來報告說:“范蠡是狂人,生來就有此病。”文種笑着說:“我聽說,一個賢俊飽學的能人,肯定會被俗人飢笑為狂人。因為他對世事有獨到的見解,智慧超人,非尋常人所能及,所以才被毀謗,這是你們一般人所不懂的。”

於是,文種親自乘車前去拜訪。范蠡不知文種有否誠意,故一再迴避,後來,范蠡看到文種不見到他絕不罷休,為這種求賢若渴的誠心所動,便對他的兄嫂說:“近日有客人來,請借我一套衣服、帽子,我準備見客。”

不久,文種又扣門拜訪,兩人竟一見如故,縱論天下大事,商談富國強兵之道,十分投機。鄰里十分驚奇。

文種認為范蠡是個奇才,回府後推薦給越王勾踐。勾踐很器重他,封為大夫。

越王兵敗

到了春秋後期,吳國和越國開始振興,他們之間不斷進行戰爭。吳國建都於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國勢先強於越。越國建都於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不足以與吳抗衡,只好向吳國年年進貢。但到了越王勾踐即位時,越國的力量也逐漸走向強盛,便不甘心屈從於吳國。

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聽說吳國在國王夫差帶領下,晝夜操練軍隊,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大舉進犯越國,勾踐焦急不安。勾踐想:與其坐等吳人來打,莫如先發制人,趁吳國準備得不夠充分,勝負之數也許未定。於是召集群臣,商議北上破吳。

大夫范蠡知道勾踐心情急躁,對吳軍的實力缺乏清醒的認識,冒然出擊,難免要吃敗仗,便坦率地規勸道:戰爭是十分殘酷的事情,無端斗殺更是違背德信,這是上天所忌諱的,對於出戰者沒有好處而且非常不利,應該慎之又慎,萬萬不可輕舉妄動。勾踐看了看范蠡,面有慍色,一言未發。

越王勾踐回憶往事,奇怪今天范蠡為何不理解自己的心情,要反對出兵伐吳。范蠡見勾踐不語,便進一步分析敵我雙方的形勢:“吳王夫差因其父闔廬為我所殺,既恥辱又憤恨,三年來矢志復仇,秣馬厲兵,同仇敵愾,其志憤,其力齊,兵精將勇,實力雄厚。我們出擊硬拼,肯定不力。明智的選擇只能以逸待勞,堅固城防,等待時機再戰。”

然而勾踐不聽,調動全國精兵3萬人,北上攻吳,與吳兵戰於夫椒(太湖中山名)。結果,勾踐大敗,僅剩5000殘兵,退守會稽山(今浙江中部,主峰在嵊縣西北),又被吳軍團團圍住。勾踐身陷絕境,眼望敗鱗殘甲,亡國之憂,縈繞於懷。他凄然對范蠡說:“我不聽先生之言,故有此患。眼下如何收拾危局?”

獻計越王,屈身事吳

范蠡是一位有遠見的政治家,對一時的成敗看得並不那麼嚴重,重要的是面對現實,尋找可行方案。因此,范蠡冷靜進諫說:“持滿而不溢,則與天同道,上天是會保佑的;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才會受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為今之計,只有卑詞厚禮,賄賂吳國君臣;倘若不許,可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這是危難之時不得已之計。”勾踐無奈,只好派大夫文種前往吳軍大營請求議和。

文種初次赴吳營,受到吳王夫差的骨鯁大臣伍子胥的極力阻撓,結果是徒勞一場。

勾踐聞報,痛不欲生,心想殺妻毀室,然後與吳王決一死戰。范蠡、文種勸阻了他。二臣認為硬拼不是辦法,他們通過冷靜分析,認為吳王夫差好美色,權臣太宰伯貪財,這是可鑽縫隙。於是,越國先用美女、寶器買通伯。使之轉獻吳王夫差,然後再派文種前去乞和。

文種見到吳王,說道。“大王如能赦免勾踐,越國情願盡獻珍寶,舉國上下降為臣民。倘若不許,勾踐將盡殺妻子,毀盡寶器。然後率領5000名士兵和大王決一死戰。真的廝殺起來難免使大王蒙受損失。殺掉一個勾踐,怎能比得上獲得整個越國呢?望大王三思。”

文種的話分析了利害,軟中帶硬。讒臣伯也在一旁幫腔說:“越國已經降服為臣民,若能赦免越王,的確對吳國有大利。”

吳王夫差心有所動,便要許和。這時,大臣伍於胥諫阻說:“樹德行善,莫如使之滋蔓;祛病除害,務必斷根絕源。現今勾踐為賢君,文種、范蠡為良臣,君臣同心,施德惠民,一旦返國,必為吳國大患。吳越兩國水上相連,一旦結成世仇,興亡成敗不可不慮之深遠,如今既克越國,倘若使他復存,實在是違背天意,養寇留患。”吳王不聽,終與越國講和,罷兵而去。

隨君赴吳 石室忍辱

越王勾踐自從會稽解圍后,返回越都,原想讓范蠡主持國政,自己親自去吳國屈事夫差。范蠡說:“對於兵甲之事,文種不如臣;至於鎮撫國家,親附百姓,臣又不如文種。臣願隨大王同赴異國。”

勾踐依議,委託文種暫理國政,然後收拾庫藏寶物,裝成車輛,送往吳都;同時在國內選出330名美女,300人送給夫差,另30人暗送太宰伯。勾踐攜帶妻子和大臣范蠡等前往吳國。

約在勾踐四年(公元前493年),越王君臣數人到達吳都見到夫差,當即進獻美女寶物,並低聲下氣地極力奉承獻媚;再經伯一旁幫腔,勉強取得夫差的諒解。夫差派人在闔廬墓側築一石室,把勾踐夫婦、君臣驅入室中,脫去所穿衣冠換上罪衣罪裙,使其蓬頭垢面地從事養馬等賤役。每當夫差乘車出遊,勾踐都要手執馬鞭徒步跟在馬車左右。路過通行鬧市時,吳人指着說:“那個就是打了敗仗的越王,快來看呀!”譏諷嘲弄之聲不絕於耳。勾踐低頭急走,把羞辱和仇恨深深地埋在心底。

勾踐居於石室,出入於馬廄,范蠡侍奉於左右,寸步不離,並隨時開導、出謀劃策。

婉辭夫差

一天,夫差召見勾踐,范蠡侍於身後。夫差對范蠡說:“寡人曾聞:‘賢婦不嫁破落之家,名士不仕滅絕之國’。如今勾踐無道,國家將亡,君臣淪為奴僕,羈於一室,先生不覺可恥嗎?先生如能改過自新,棄越歸吳,寡人必當赦免先生之罪,委以重任。”勾踐聽了,唯恐范蠡變節,伏在地上暗自落淚。

這時,范蠡委婉推辭說:“臣聞:亡國之君不敢語政,敗軍之將不敢言勇。賤臣在越不能輔佐勾踐行善政,以致得罪大王。今僥倖不死,入吳養馬掃地,賤臣已很滿足,哪裡還敢奢望富貴呢?”

吳王夫差並不相強,仍使勾踐、范蠡回到石室,並派人暗暗探察君臣、夫婦所作所為。但見他們竭力養馬、洒掃,晝無怨恨之語,夜無嗟嘆之聲。夫差滿以為他們誠心降服,無心還鄉復國,便放鬆了對他們的警惕。

有一夭,吳王夫差登姑蘇台游嬉,遠見勾踐夫婦端坐在馬糞堆邊歇息,范蠡恭敬地守候在一旁。夫差說:“勾踐不過小國之君,范蠡無非一介之士,身處危厄之地,不失君臣之禮,也覺可敬可憐。”伯在一旁講情說:“願大王以聖人之心,哀憐窮困之士。”從此,夫差便有釋放勾踐回國之心。

勾踐嘗糞,夫差中計

一次,夫差染病。范蠡知道是尋常疾病,不久即愈,便與勾踐商定一個計策,讓他去嘗糞卜疾,取悅於夫差。

勾踐求見吳王,探視他的病情。勾踐伸手蘸起夫差的一滴大便,放在口裡咂了咂,大聲祝賀說:“大王之疾,近期即可痊癒。”

夫差詢問緣故,勾踐依照范蠡所囑,說:“臣曾跟人學過醫術,只要親嘗一下病人糞便,可知生死壽夭,大王糞便味酸而苦,與谷味相同,由此知道大王之病不必憂。”

夫差聽其言、見其行,心裡十分高興,立即決定:勾踐夫婦搬出石室,可住附近民房,仍然養馬。

不久,夫差病癒。正如范蠡預料的那樣,吳王決定釋放勾踐回國。並命人在文台置辦酒席,隆重地歡送勾踐還越。伍子胥大怒,對夫差說:“勾踐嘗大王糞便,是吃大王之心。”夫差不聽,如期釋放勾踐回國。

勾踐歸越,不忘雪恥

約勾踐七年(公元前490年),勾踐在吳拘役3年後回到越國。勾踐不忘會稽之恥,準備將國都從諸暨遷往會稽,命范蠡建造新都城。范蠡觀測天文、察看地形,築造新城,將會稽山包括在內。外築城牆並修城門,還特在西北方向增修一座城門。范蠡等人宣揚說:“如今越已臣服於吳,不能阻塞通往吳國進貢納獻的道路。”吳國正在會稽城的西北方向,吳王聽說,甚為快慰。實際上,越人是為了不忘恥辱,是為出兵伐吳進取之便。

勾踐向范蠡請教振興越國之道。范蠡作了精闢的論述。他認為:“天時、人事都是不斷變化的,因此制定方針、政策要因時和事而定。萬物生於地上,地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它總攝萬物,是一個整體,禽獸、莊稼等始終不能離開大地。萬物不論美惡,地都一視同仁,使之生長,人類也依賴大地以養生。然而萬物生長又各有定時,不到一定的時機,是不可能勉強生長;人事的變化也一樣,不到最後的轉折點,是不可能勉強成功的。因此,應該順乎自然以處當世,等到機會到來的時候,就會把不利於己的局面扭轉過來。”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小故事相关内容
免費起名測名
情侶愛情配對
線上算命查詢
線上黃歷查詢
號碼吉凶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