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鎮祭禹
南鎮祭禹,由來已久。自夏代以來,祭禹之典歷代承續,而以明清兩朝為盛。總的來看,歷代祭禹有四種形式或四個層次:一是天子親祭,如秦始皇、康熙帝、乾隆帝;二是諸侯級祀,如越國、吳越國;三是遣官司致祭,定期或不定期,如新君即位或遇重大災情等;四是基層一級,即"每歲有同於春秋二仲月祭"。至於黎民百姓,則向來一不祭禹,二不拜禹。只是以游嬉禹廟代之。其實,嬉禹廟的風俗較之祭禹禮制更為古老,它直接是由大禹"興禮祀"的依據中承傳而來,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時代的某種風俗。
相傳夏曆三月初五日是大禹的誕辰。這一天是民間洲嬉禹廟的高潮。清康熙《會稽縣誌》中記載:"屬生之日,禹廟遊人最盛,無論貧富貴賤,傾城俱出。全民皆乘畫航,丹堊鮮明,酒樽食具甚感,賓主列坐,前設歌舞。小民猶相矜尚,雖非富饒;亦終歲儲蓄,以為下湖之行。春欲盡數日,游者一眾,千秋觀前一曲亭,亦競游不減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