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面壁
少林寺,位於嵩山西麓,挺拔峻峭的少室山屏蔽其前,峰巒起伏的五乳峰拱托在後,山環水繞,林木叢茂。達摩越看越高興,就選擇五乳峰的中峰上部、離絕頂不遠的一孔天然石洞,作為他修性坐禪的地方。
這個石洞,形狀雖不規則,卻沒有一點人工氣息。洞內可利用的地方不過方丈,冬暖夏涼,空氣清新。洞前有一塊緊湊的小草坪,周圍濃蔭蔽日,不見天空。真是:“此地無盛夏,空山聽鳥鳴。”
達摩,就在這個石洞里,面對石壁,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裡,兩腿曲盤,兩手作彌陀印,雙目下視,五心朝天;神光合十,侍立在後。靜若無人,萬籟俱寂,連銹花針落地的清脆聲,都可以聽得出來。入定后,連飛鳥都不知道這裡坐的有人,竟在達摩的肩上築起巢穴來了!開定后,他就站起身來,作一些徑行活動,鍛煉一下身體,待倦怠恢復后,又是如此的坐禪,入定……開定……。
這時,嵩岳名道寇謙之,已繼天師之位,正在“宣傳新科,清整道教。”聽說胡僧占居少室,奪走信徒,非常生氣,就千方百計,欲趕達摩他去。
寇天師經過左思右想,就抓住眾僧長期坐禪、精神萎靡的弱點,利用道術,散播瘟疫;繼而聚徒斗歐,撥弄是非,致使面壁活動時斷時續,不能正常進行。在這場磨擦中,使達摩慚悟:“欲要覓心,必先強身。”一方面記僧徒廣采山藥,清熱解毒;一方面將自己的徑行活動、自衛防身的動作,創造和傳授了“如意拳”、“羅漢拳”,經過一段日夜苦練,個個身強力壯,外出結伴同行,遇到以強凌弱之徒,就以拳相擊,才使自己逐漸站穩腳跟。可是,道家在嵩山根深蒂固,佛家對他們也沒有別的辦法。
後來,佛、道兩家在象鼻山會談,雙方言定:“一座仙山,道佔中間,佛居兩端,各傳其法,互不相干。”從此佛、道罷戰和好,才使面壁活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於渡過了九年的漫常歲月,成為佛教史上的奇迹和美談。
九年的時間,不算短暫,到達摩離開石洞時候,他坐禪面對的那塊石頭上,竟留下了一個達摩面壁姿態的形象,衣褶皺紋隱約可見,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畫像,人們把這塊石頭稱為“達摩面壁影石”,把這個天然石洞稱為“達摩面壁洞。”至今遺址猶存。清道光年間,蕭元吉在《面壁石贊》中寫道:“少林一塊石,都道是個人,分明是個人,分明是個石,石何石?面壁石。人何人?面壁佛。王孫面壁九年經,九年面壁祖佛成。祖佛成,空全身。全身精入石,靈石肖全影,少林萬古統宗門。”形象的說明了達摩面壁影石的事迹。
(搜集整理:宮 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