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太倉民間傳說選輯

蘇州太倉民間傳說選輯

蘇州太倉民間傳說選輯

江蘇省太倉市積極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將牛郎織女降生地與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江南絲竹發源地、婁東畫派發祥地一同作為凸顯鮮明地域文化特色,實施文化品牌戰略的突破口,打造“中國夫妻節”,構建和諧社會。

節日風俗是展現一個民族文化的窗口。“太倉七夕節”紮根於鄉風土俗之中,包含着豐富的民俗文化內容,如:婦女乞巧、追求智慧、夫妻愛情、宗教儀式等。保護七夕文化,對於滿足群眾的意願,增進人們對民俗文化的重視,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太倉七夕節”已被列為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在申報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崔兵

牛郎織女

太倉南郊黃姑塘邊有一個黃姑村,牛郎從小父母雙亡,在阿哥阿嫂家過活。天上有一隻牛飛到牛郎身邊,牛郎就把牛養好,經常到田頭放牛,非常親密。哥嫂平時一直欺侮、虐待他,燒了好東西偷偷吃,不給牛郎知道。老牛有靈性,知道他們在家裡偷吃好東西,就叫牛郎趕快回家一起吃。阿嫂恨透,逼着牛郎要分家。牛郎說我別的不要,就要這頭牛,種一塊地,住在一間茅草屋裡。牛郎和牛勤勞耕作,相依為命,牛郎聰明能幹,田裡農活做完后,經常騎在牛背上吹笛解悶。他吹的笛聲優美好聽,天上的織女聽得着了迷,一直在彩雲端里偷聽牛郎吹笛。連續聽了七七四十九天,對牛郎十分同情,產生了愛慕之心。老牛說:“牛郎啊牛郎,你對她招招手,她如果有意思,會和你相會的。”牛郎抬頭向彩雲堆中望去,果然見有一位美麗的仙女,就向她招招手,織女見牛郎向她招手,就從頭上拔了一隻銀簪丟下來,“刷”的一聲,銀簪變成了一條通天大道,牛郎騎在牛背上,到天上和織女相會了。你愛我,我愛你,就由老牛做媒,織女下凡降生到黃姑村,和牛郎結為夫婦。他們男耕女織,生了個雙胞胎,一男一女,生活過得幸福美滿。織女織的布特別好,生意好,還肯教黃姑村上的婦女們學織布。群眾關係很親密。老牛臨死前牛頭擱在河岸上對牛郎說:“我死了以後,你把我的皮剝下來放好,到危急的辰光可以派用場,披了身上可以上天的!”老牛死的那條河浜直到現在還叫“牛頭涇。”

織女是玉皇大帝的孫女。玉皇大帝發現織女不在機房裡織布,派天神天將查問,知道織女降生到黃姑村,與牛郎配成夫妻,還養了雙胞胎,大怒:“天界仙子怎麼與下界凡人匹配,門不當戶不對,要處理!”就派天神天將將織女捉回天庭。

黃姑村上空,突然烏雲密布,電閃雷鳴,天神天將把織女押解而去。牛郎見天色不好,回家發現織女不見,已被押解上天,急忙披上牛皮,飛身上天,挑了一擔兒女急急追趕上去,一邊追趕,一邊喊叫。織女見他們追來,心想,我是玉帝孫女,量必不會把我怎樣,牛郎是凡人,又是外人,上天後肯定要受嚴刑,揮手叫他們不要跟來,牛郎他們不聽,織女急了,把頭上一枚金簪拔下來,朝身後劃了一下,劃出了一條銀河,河水翻滾,波濤滾滾,把牛郎他們攔在河東,不能渡河。

玉帝把織女抓去后,嚴厲批評了一頓,監禁在機房裡織布。牛郎不能與織女相見,兒女們哭喊着要娘。地母娘娘(當時傳說是玉帝之妻,分管大地上的一切事情)看他們可憐,向玉帝求情后,玉帝同意每年七月初七相會一次。全天的鳥鵲搭橋,讓牛郎織女帶了兒女上天與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口述者:薛子良男82歲太倉縣南郊鎮勝涇村(原名黃姑塘村)八組農民,1988年3月18日講述;榮有能男70歲南郊鎮瑞靄堂崑曲堂名老藝人。

採錄者:陳有覺陳惠忠管愛生

記錄整理:陳有覺

牛郎織女降生太倉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的一大特色就是故事和祖國著名的名勝古迹、大自然環境相結合。如梁祝故事與宜興碧鮮庵,孟姜女與萬里長城,白蛇傳與杭州西湖、鎮江金山寺。可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呢?有的只能指看天空說:“銀河、鵲橋、牽牛星、織女星”,不知道他們降生在哪裡。

20世紀80年代,《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普查編纂工作中,擔任太倉縣卷本主編的陳有覺發現南宋范成大《吳郡志》等文獻資料上有“牛郎織女降生黃姑”的記載,溯古訪老深入調查,查明“六國碼頭”(今太倉南郊)原來建有黃姑廟(織女廟)的地方,就是牛郎織女的降生地。

太倉地處長江口、東海邊,瀏家港是歷史上著名的外貿港口。《百城煙火》云:考海運,一自南京龍江關,一自福建長樂港,一自太倉瀏家港。三路入海,而太倉獨盛。其法始於秦,至唐皆行之。杜甫詩云:“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又云:“幽燕盛用武,供給亦勞哉,吳門持粟布,泛海凌蓬萊。”所謂“東吳”、“吳門”者,屬太倉以循海道也。

古時太倉盛產糧棉,男耕女織,太倉南關的南碼頭,外通日本、琉球、高麗等六國,元明時號稱“六國碼頭”、“天下第一碼頭”。明永樂宣德年間鄭和七下西洋,就是以瀏家港為始發港。

瀏家港(婁江)水面寬闊,可容幾十艘大海船並列行駛,潮汛來時,河水涌溢,潮頭像錢塘江觀潮一般。“半涇觀潮”是太倉十景之一。民間很早就有到海外經商、捕魚、運輸的人。海途遙遠,來回一次需一年兩年。男的出海,女的在家翹首相望,瀏家港、揚子江猶如天上銀河,一年一會好像每年七夕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因此牛郎織女星降生黃姑的傳說,代代相傳。

南宋時,家住黃姑廟所在地黃姑村(今南郊勝昔村)的龔明之在《中吳紀聞》中記載說:崑山縣東三十六里,地名黃姑。古老相傳云:嘗有織女牽牛星降於此地。織女以金篦划河,河水涌溢,今村西有百沸河,鄉人異之為立祠。案《荊楚歲時記》牽牛謂之河鼓,後人溈其聲為黃姑……祠中列二像,建炎兵火時,士大夫多避地東岡(今太倉),有范姓者,經從祠下題於壁間云:

商飈初至月埋輪,烏鵲橋邊綽約身。

聞道佳期唯一夕,因何朝暮對斯人。

鄉人遂去牽牛象,今獨織女存焉。

范成大《吳郡志》中也記載此事,並指明祠名“黃姑廟”,“舊列牛女二象”。建炎兵火(即金兀朮侵犯中原之事)平息后,(崑山)鄉人認為姓范的“言之有理”,就把瀏家港當作銀河,把牛郎和神牛像遷到今嘉定婁塘鎮婁西村,另建黃姑廟(俗稱牛郎廟),面朝西;原來的黃姑廟,改為織女廟,面朝東,隔着幾里寬的瀏家港,遙遙相對,像天上的牛郎星、織女星隔着銀河一樣。黃姑廟原屬崑山。建炎兵火后,南宋初分成黃姑廟(牛郎廟)和織女廟,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建立嘉定縣,兩廟都在嘉定。明弘治十年建立太倉州時,織女廟劃歸太倉了。《蘇州府志》、《太倉州志》和《鎮洋縣誌》等地方志中都記載:“織女廟在太倉州(城)南七里黃姑塘,宋咸淳五年建,嘉定知縣朱象祖重修。”

明崇禎年間張采《太倉州志》卷十五“名績”篇中有一條目專門記述:“黃姑村。去張涇關渡東南三里,相傳牽牛織女二星降其地。織女以金篦划河,水涌,牽牛不得渡,土人因立祠,今俗呼織女廟。廟西有水名百沸河。黃姑者、河鼓也,猶桑落反語為牽郎。宋龔宗元住村內。”

龔宗元,據《中國人名大辭典》介紹,宋天聖五年進士,曾任句容縣令,摘伏發奸如神,官至都官員外郎。王祖畲《太倉州志》中列為人物傳中第一人。龔明之是他的曾孫,性至孝,年六十始舉鄉貢,授高州文學,至八十致仕,也住在黃姑村。因此《中吳紀聞》中的記載翔實可信。織女廟香火鼎盛,文人墨客題詞甚多,張采《太倉州志》卷十四“詩征”中就有元代王彝寫的《織女廟》詩:

紅蓮小朵金蓮秋,水上芒鞋新月鉤。

碧日無光靈鵲死,文星墮地銀雲起。

陰股森寒聞唾壺,神衣牽祭機聲里。

曲曲湖渡灧神眼,十八虛鬟神自綰。

寶奩掩月裊蛛絲,天促神歸神不歸。

《嘉定縣誌》(今譯本)中有《泊舟黃姑灣》(縣丞李玉森):

十八灣頭路,寒宵一棹橫,漁燈連夜市,譙鼓動江城,薄祿青雲遠,羈愁白髮生,不隨陶令去,空有故鄉情。

《舟過黃姑灣》(孫政彌):

織女祠邊江岸回,蒲帆恰受午潮催,

小桃花放笑春晚,新燕子飛沖雨來。

身老末輸黃犢健,心閑猶恐白鷗猜,

此生久作虛舟觀,一任旁人挽復推。

張鵬羽的詩:“明月彎彎織布機,金篦劃破水仙衣,黃姑昨夜河邊渡,機杼無聲鵲自飛。”王鳴盛的詩云:“綉鴨衝破飛復還,夕陽溝水響潺潺,棹歌煙里唱歌去,行盡黃姑十八灣。”

因傳說織女是玉帝的“天孫”,在織女殿的北首建造了玉皇殿,香火更加旺盛,燒香、打醮、還願的終年不斷,住廟的道士就有四桌二三十人(專門有三畝地道士墳,解放后曾挖到銅質的圓形“墓志銘”)。

每逢七夕舉行乞巧會時,有的從水路來,泊舟在廟旁的黃姑灣(即“望娘十八灣”);有的從陸路步行來,家境富裕的乘轎子、乘黃包車、坐包車來,岡身路就是那時的官塘大道。從太倉南門到南郊鎮、經東新橋、黃姑塘石橋、薛家涇、新豐、南廣寺、葛隆、外岡到嘉定的人絡繹不絕。不僅當地的家家都到,太倉各鄉和崑山、嘉定等地也有不少香客,六畝大的廟場上有棵銀杏樹,樹下有小熱昏、賣拳頭、猢猻出把戲、張西洋鏡的,有賣酒菜、餛飩、汽水、海棠糕、煎臭豆腐等小吃的,還有賣衣服、賣玩具的,當然還有賣香燭、元寶、錢糧等迷信用品的。燒香的加上買東西、看熱鬧的,約1000餘人。

七夕乞巧會,群眾一般叫香汛,廟裡要隆重舉行祭祀儀式,由堂名鼓手班子吹打開啟,然後齋筵、祭祀、多數人都要買了香燭到神象前拜祭祈禱。《中吳紀聞》云:“祈禱之間,靈跡甚著。”祈禱什麼呢?有平時來祈禱的,有病的求仙方、仙丹、仙水,有事的問吉凶禍福。元明海運、漕運繁盛時期,不少人來此祈禱出海平安,還有附近人家死了人,一定要來報喪。燒香解錢糧,以免到陰間受苦。當地人對織女很敬重,把她奉為“女土地”。七夕祈禱的特殊內容就是眾多少男少女,公開的都要祈求心靈手巧,在<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傳說故事相关内容
免費起名測名
情侶愛情配對
線上算命查詢
線上黃歷查詢
號碼吉凶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