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姓的來源

鮑姓的來源

鮑姓的來源

鮑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2位。鮑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九位,人口約有八十二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6%左右。

源流一

源於姒姓,出自春秋時夏禹裔孫敬叔之後,以邑(國)名為氏。據史籍《姓苑》記載:“系出姒姓,夏禹後。春秋時杞公子有仕齊者,食采於鮑,因以命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記載,春秋時期,夏禹的裔孫姒敬叔(杞公子)仕於齊國,被賜封食采於鮑邑(今山東濟南歷城),其兒子姒叔牙以邑名為自己的姓氏,稱鮑叔牙,尊稱鮑子,他以知人善交著稱千古。鮑叔牙,公元前?~前644年。自青年時期起,鮑叔牙即與管仲相交為友,深知管仲之賢。起先鮑叔牙於事公子小白,管仲則事於公子糾。後在周莊王姬佗十二年(公元前685年)為爭奪齊國君位,管仲箭射公子小白中鉤,及至公子小白於搶先回國即位,是為齊桓公。鮑叔牙後來被齊桓公任為國相,擬任鮑叔牙為上卿。他力勸齊桓公將囚拘的管仲開釋,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流傳千古的成語“鮑子遺風”、“管鮑之交”,便是源於他們二人之間的友誼故事。二人相佐齊桓公九合諸侯,成就了齊桓公的春秋霸業。故而,後世言人之相知,必稱管鮑,世傳美談。在齊桓公執政時期,齊國空前強大,而鮑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終如一地禮讓、尊重、信任。管仲曾感歎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在鮑叔牙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其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世代相傳為鮑氏,史稱鮑氏正宗。

源流二

庖犧氏,即使遠古第一帝伏羲氏,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唐朝學者司馬貞在《三皇本紀》中記載:“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北魏時期的著名學者酈道元在《水經注·渭水》中也記載:“故瀆東逕成紀縣,故帝太皞庖犧所生之處也。”清朝學者王念孫在《讀書雜誌·淮南內篇·季子》中也記載:“伏犧字,《漢書》皆作宓。庖字古讀若浮……浮、宓聲相近,故宓犧或作庖犧。”庖犧氏,就是遠古第一帝伏羲氏,是為其別稱之一,他教會人類烹食而餐,使人類擺脫了茹毛飲血的蠻荒狀態,因此被稱為庖犧氏。

“庖”字,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包”有通假之義“鮑”(註:鮑的繁體字“鮒”),因此在庖犧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諧音字“鮑”為姓氏者,或稱鮑氏。(註:就是因為伏羲非常古早有記載的人,故大部分遠古姓氏都追溯是源於伏羲,之所以如此多,是由於伏羲是可知的最早記載的人氏。)

源流三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申鮑胥,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申鮑胥,是歷史上著名的楚國愛國英雄,為伍子胥的好朋友。周景王姬貴二十三年(楚平王熊棄疾七年,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聽信了大夫費無忌的讒言,將太子太傅伍奢及其長子伍尚殺害,其幼子伍員(伍子胥)被迫逃奔吳國。臨行前,伍員忿忿地對申鮑胥說:“我必覆楚國!”而申鮑胥則回答道:“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到了周敬王姬丐十五年(楚昭王熊壬十年,公元前506年)年末,吳王闔閭率領吳國大軍及孫武、伍員、伯嚭等人,並聯合了唐、蔡兩國共伐楚國,楚軍大敗,郢都淪陷,楚昭王棄國出奔。伍員掘開楚平王的墳墓,“鞭屍三百”以洩其滅家之忿。正在楚國處於幾乎被吳國滅亡的危機關頭時,申鮑胥卻獨自一人跑到秦國請救兵去了。申鮑胥到了秦國後,向秦哀公說明來意並請求秦國趕緊出兵援救楚多,秦哀公不願意惹事,因而再三推辭,不肯出兵。申鮑胥看到這種情況後,內心焦急萬分,於是他連續七天“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秦哀公被其愛國精神所感動,終於作出了出兵救楚的決定,並派子蒲、子虎二將率領五百乘戰車前去救楚國。周敬王姬丐十六年(楚昭王十一年,公元前505年)年初,秦國救兵及時殺到楚國並向吳軍發起猛攻,吳師敗績。當時,越國乘吳國以傾國之師大舉伐楚時,趁吳國國內空虛的機會舉兵伐吳國。迫於這種不利形勢,吳王闔閭只得撤軍。吳軍敗走後,楚昭王才得以返國。事後,當楚昭王對申鮑胥進行嘉獎時,申鮑胥卻反而逃走了。後來在周元王姬仁二年(楚惠王熊章十五年,公元前474年),楚惠王派遣申鮑胥出使越國,越王勾踐還曾向其請教如何滅吳國的策略。

在申包胥(註:申包胥或稱申鮑胥,或“包”通“鮑”)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鮑氏,後有簡筆為包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北魏王朝代北地區的鮮卑族俟力伐氏(俟力發氏)、鮑俎氏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南下,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洛陽(今河南洛陽),後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改漢姓為鮑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黃金家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孛兒只斤氏,為蒙古“黃金家族”後裔,即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四弟鐵木哥斡赤斤的後裔。孛兒只斤氏,亦稱孛兒吉德氏、孛兒吉根氏,博兒濟吉特氏、孛兒吉濟錦氏、博羅特氏、布兒赤金氏、保佳氏、孛爾吉氏等,是蒙古尼魯溫諸部之一,源楚古老的乞顏部。孛兒只斤氏遠流為乞顏氏。自從成吉思汗第十世祖孛端察兒蒙合黑單建氏族後,始稱孛兒只斤氏,這個姓氏是由“孛端察兒”這個尊號演化而來,在史籍《蒙古秘史》中有一段專門的記載:“孛端察兒為孛兒只斤氏矣。”在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汗時期,乞顏被置於孛兒只斤之前,表述為乞顏·孛兒只斤。到了成吉思汗時代,單用孛兒只斤為姓氏。在孛兒只斤·鐵木真顛沛流離時期,許多孛兒只斤氏族人紛紛投奔到其他分支群體,只剩孛兒只斤·鐵木真一門仍為孛兒只斤氏。因此在孛兒只斤·鐵木真成為大蒙古汗國的成吉思汗後,鄙視那些“善擇而爾”的族人,嚴厲規定只准由孛兒只斤·鐵木真兄弟五人及其後裔使用孛兒只斤這一姓氏,被譽為“黃金家族”。自孛兒只斤·鐵木真稱蒙古汗國大汗到孛兒只斤·額爾克洪果爾(林丹汗之子)降後金政權的四百三十餘年間,蒙古族中除了綽羅斯·也先曾出任大汗一年這種極個別情況,蒙古國大汗、元朝皇帝及北元大汗歷代皆出自孛兒只斤氏。實際上,孛兒只斤氏蒙古族人分佈很廣,今長城內外、大河上下、高原平湖均可見到。

在元末明初,孛兒只斤氏族人紛紛開始改冠漢姓,多為鮑氏、包氏、寶氏、博氏、金氏、奇氏、羅氏、波氏、陸氏、王氏、梁氏、彭氏等,其中的鮑氏為主流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古典星座網 ]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滿族保佳氏,亦稱鮑佳氏,源出蒙古孛兒只斤氏,為女真引借姓氏,滿語為Boogiya Hala,世居安楚拉庫(今吉林安圖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帶),後多冠漢姓為鮑氏。

2.滿族博爾濟吉特氏,亦稱博爾機錦氏、包結慮駝氏,源出蒙古孛兒只斤氏,為女真引借姓氏,滿語為Borjigit Hala,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錫喇木楞(今黑龍江穆稜、雞東、密山一帶)、烏魯特(今內蒙古興安盟)、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克魯倫(今內蒙古克魯倫河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呼倫貝爾(今內蒙古海拉爾)、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阿巴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阿巴噶)、巴岳特(今遼寧阜新)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鮑氏、包氏、博氏、李氏、陸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3.滿族布吉爾根氏,亦稱博勒濟爾格氏、鮑爾吉根氏,滿語為Bugirgen Hala,世居額爾敏(今吉林渾江)、烏魯特(今內蒙古興安盟)、黑龍江上游。後有鄂倫春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鮑氏。

4.滿族烏雅氏,亦稱吳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烏延部,在金國時期稱女真兀顏部,滿語為Uya Hala,漢義“豬”,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德爾吉穆湖(今黑龍江虎林)、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鮑氏、吳氏、烏氏、穆氏、包氏、黃氏、邵氏、朱氏、牛氏等。

源流七

源於景頗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景頗族金別氏,在明朝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運動中,被地方漢族最高行政長官賜予漢姓為鮑氏,亦有漢族鮑氏兵員駐守邊疆時與景頗民族聯姻後融入景頗族,形成漢姓鮑氏,主要分佈在雲南德宏州。

源流八

源於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佤族羊布拉氏,亦稱尤斯拜氏,世居雲南西盟、滄源、孟連地區,在清朝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運動中,被地方漢族最高行政長官賜予漢姓為鮑氏。

源流九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回族、侗族、傣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鮑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鮑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

宋皇祐四年(1052年)龍圖閣學士包拯,時任河北都轉運使,在邱縣境捕得因災鋌而走險之“強盜”,在今鮑莊設衙問案,挽活多人。人感其德,紛改包姓,後因犯忌,加魚旁為鮑,沿用至今。

鮑姓的遷徙分佈

鮑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九位,人口約有八十二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6%左右。

先秦時期,鮑姓很少為人所知,其主要活動在山東地區。宋朝時期,鮑姓大約有8萬1千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1%,排在第一百三十二位。當時鮑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省,約佔全國鮑姓總人口的30%。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安徽、浙江、江西、山東、江蘇等。明朝時期,鮑姓大約有8萬4干人,約佔全國總人口數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後。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安徽,這二省約佔全國鮑姓總人口的66%。明時浙江為鮑姓第一大省,占鮑姓總人口的43%。其次分佈於陝西、江蘇、山東、江西等。全國形成以浙皖蘇、陝西為中心的兩塊鮑姓分佈區。

當代鮑姓的人口大約有67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54%,為全國第一百七十九位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鮑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態勢。鮑姓主要分佈於浙江、山東、青海、江蘇,這四省大約佔全國鮑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佈於湖北、安徽、河北、河南,這四省的鮑姓又集中了23%。浙江為鮑姓第一大省,占鮑姓總人口的15%。全國形成了以東部浙蘇、西部青海為中心的兩塊鮑姓分佈區。鮑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179)表明:在青海東部、甘肅西部、內蒙古西部和東北部、黑龍江西北和東部,鮑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2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鮑4.2%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2.2%,居住了大約在浙滬蘇、山東南端、安徽大部、贛閩北部、吉林中部和東段、黑龍江中部、南、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鮑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3%一0.26%之間全國總面積的12.6%,居住了大約30%的鮑姓人群。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姓氏起名相关内容
免費起名測名
情侶愛情配對
線上算命查詢
線上黃歷查詢
號碼吉凶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