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好聽
嵇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二。
1、源於姒姓。出自夏朝君主少康之子季杼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上古時期,會稽(今浙江紹興)曾是大禹召集天下諸侯開會的地方,是當時一個重要的政治文化重地,大禹逝世後就埋葬在會稽山,他的後代在會稽山上建立了宗廟。
2、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跋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魏書·官氏志》上記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複姓統稽氏、紇奚氏,遷徙定居中原後,改為漢姓嵇,遂成嵇氏。
二、遷徙分佈,聚集地
今江蘇省的蘇州市、昆山市、揚州市、建湖縣、南京市、吳江縣、淮安市、淮陰市漣水縣、無錫市、鹽城市射陽縣、連雲港市灌南縣、金湖縣、阜寧市、漣水市、高郵縣、響水縣、鎮江市,上海市,北京市,重慶市,天津市,黑龍江省的滿洲裡,山東省的濰坊市、萊陽市、日照市莒縣、高密市、青島市,江西省的豐城市、東鄉縣,浙江省的寧波市、杭州市、衢州市、湖州市德清縣、溫州市、瑞安縣,廣東省的韶關市、新豐縣,陝西省的西安市未央區,遼寧省的大連市、瀋陽市,湖北省的武漢市、咸寧市、宜昌市、京山縣,河南省的靈寶縣,台灣省,安徽省的安慶市、滁州市,山西省的晉城,河北省的衡水市、唐山市、承德市、石家莊市、冀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富川縣、桂林市荔蒲縣,吉林省的長春市,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甘肅省的慶陽市等地,均有嵇氏族人分佈。
三、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名為三川郡。漢高祖二年(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譙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建安年間,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國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嵇氏望族居於譙郡,就是現在的安徽省亳州一帶。/古典星座網/suanming/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譙國堂:以望立堂。
廣陵堂:嵇康被司馬氏所殺,臨刑這天,嵇康要來一架古琴,調好後,開始彈《廣陵散》,霎時間,刑場上一片安靜,琴曲昂揚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悠長,縈迴低囀。彈畢,嵇康長歎一聲:“過去袁孝尼要跟我學《廣陵散》,我總是不肯教他,從此《廣陵散》絕矣!”後人因稱廣陵堂。
竹林堂:資料有待補充。
宋遺堂:資料有待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