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好聽

冷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好聽

冷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好聽

冷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四。

1、出自姬姓。是春秋時期衛國開國君主康叔的後代,是一個用封地作為姓氏的姓

康叔名封,開始被封於康,所以歷史上也有將他稱為康叔封的。武庚叛亂被平反以後,周國公把原來商朝的土地封給他,建立衛國。康叔的後代有被封於冷水的,他們用封地作為姓氏,稱為冷氏。

2、源於上古。以技藝為姓,是泠氏所改。

相傳黃帝有一個樂官叫做泠倫,是中國古代音律的發明者。黃帝讓他制定音律,他從大夏的西邊一直走道崑崙山北,才在山後發現了一種適宜於做律管的竹子,他採伐了一些筆直而且厚薄均勻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長的管,將它吹出的聲音定為黃鐘律。然後按比例製作了十二根長短不同的管,帶到崑崙山下,根據鳳凰的叫聲來進行矯正。據說,公鳳凰能叫出六種聲音,雌鳳凰能叫出另外六種聲音。這十二種聲音正好與他製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聲音相同。泠倫將十二樂律的奇數音叫做“律”,偶數各音叫做“呂”。和起來就叫做律呂。十二律正好是一個八度的音程。接著泠倫又製作了是二口編鐘,使他們同宮、商、角、征、羽相配合。這些完成以後,便於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當太陽出現在奎方位的時候,由泠倫指揮,演出一場盛大的樂舞,樂舞的名字叫《咸池》,並賜他以名為姓,稱為泠氏。泠又寫做伶,所以世世代代的掌管宮廷音樂的人稱為“伶人”,後來又成為演員的名稱。泠倫的後代子孫稱為泠氏,後來寫錯,誤傳為冷,成為冷氏。

3、出自少數民族中有冷姓。

宋代羌族、現代苗族、土家族、彝族、滿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均有冷姓。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王室大夫泠州鳩,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泠州氏,左傳周泠州鳩之後。

泠州鳩,是西周時期王室的大夫,他的後裔子孫以先名字為姓氏,稱泠州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泠氏、州氏,其泠氏後有稱冷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4、漢化改姓為氏

源於蒙古族,出自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的輝特部

源於滿族

二、遷徙分佈,聚集地

冷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二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位第三百七十七位門閥,人口約三十六萬九千餘,佔全國人口的0.023%左右。今山東省平度冷戈莊和冷東莊的冷氏家族,自從遷徙北上定居繁衍以來已經近六百年矣,滄桑已改,人心未變,在吾族老傳聞當中,總有冷氏的根在雲南之說,冷氏輩序從未亂說。這些傳說吸引著歷代熱心追宗認的先輩克服重重困難去探索和尋覓,如第十九世冷一敬,其同輩冷光烽暨二十世冷秉和,他們為此付出了心血,而終究獲得最滿意的結果。

雲南冷氏:

古雲南縣,漢武帝應改正為倉州郡,縣氏懷舊,稱小雲南,即今天的雲南省祥雲縣為冷氏聖地。祥雲縣位於雲嶺山和點蒼山兩山脈東麓,大理三年海東南附近,兩山脈南北向,均為高峰,冰凌雲霧終年繚繞,時星彩雲,詩人就山嶺現境題詩:彩雲見冰崖,縣在其南。於是雲南得名。在史籍《中國帝王六傳·漢武帝劉澈》中記載: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大軍臨逼湞境(今雲南昆明),湞王歸附,漢武帝在湞改設益鄭州郡,並賜給“湞王之印”,漢武帝在西南夷改設了七個郡,雲南一帶為嶲地,當時的昆明約在今雲南洱海以南保山至楚雄一帶,由此推論漢武帝把嶲和昆明改設倉州郡是可信的。/古典星座網/caipu/

黃陂冷氏:

祥雲冷氏遷徙湖北黃陂縣。北宋初年,小雲南冷氏族群由其北疆金沙江流域,經長江上游,沿江東下徙之湖北省黃陂縣野雀口村和江西南昌地區定居。當年的野雀口村,即今之黃陂縣環城鎮沙畈鄉冷村。黃陂冷氏在野雀口村立宗傳世,創業經營一百餘年,繁族興業雙豐收,人才輩出,官宦士紳日眾,始有湖北江西文武世家之隆譽。野雀口村首建於冷氏祠,並聘任湖北的膠州進士冷宏玉為祠堂撰書。

益都冷氏:

南宋初年,湖北黃陂的冷氏,再沿長江、運河、黃河三大流域,遷徙至青州益都棗行村,這次遷徙群中有部分冷氏後裔沿途留居於安徽、浙江、江蘇、河南、河北等諸省就是山東的其它各地。青州益都冷氏經歷宋、元兩朝,至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時已近二百四十餘年。末代元順帝於公元1333年即位,到公元1368年攜眷北逃,在位三十五年。期間,益都棗行村冷氏族群中,有三兄弟:冷忠、冷恕、冷超巖。其三兄弟冷超巖善於繪畫,元順帝曾約為其繪容,承旨:賜繹衣,擢秘書監,賜號“一手先生”並賜膠州東關皇埠陵地若干傾,三兄弟隨從益都棗行村遷徙膠州皇埠嶺定居。推其時也,至今已六百餘年!

膠州冷氏:

三兄弟分遷之舉。元末明初,山東地區是戰亂的重點災區,直至洪武年間,戰亂慘象仍很嚴重,山東地廣人稀,到處留存。其時皇埠嶺冷氏三兄弟也嫌其地少,不足養家餬口,其長兄、二兄隨分遷。長兄冷忠遷徙平度冷戈莊,二兄冷恕遷徙高密紫嵐莊。

平度冷氏:

始冷忠繁族興業史,據族老傳聞,冷忠始遷於仁兆村後八家嵐南沙頂子東北冷家嶺之地為定居點,後建村於冷戈莊、冷東莊。先是膠州伊妻,其父因不能拾女同行,則淺飲而別至冷戈莊後與院西村女子結為秦晉之好。冷忠及其後裔建村於冷戈莊和冷東莊兩個自然村達上萬口冷氏人家,六百多年來,冷氏子孫以勤勞為本,人材輩出,繁族興業雙豐收,為便於紀念先祖,冷氏子孫建組祠,修《冷氏族譜》,慎終追遠不忘本,為便於理清支系,分為三甲、六甲、九甲。其中冷戈莊村為三甲和六甲,冷東莊村為九甲。近年來,按輩序已經有二十九代後裔,東西兩村已有上萬口冷氏人家,相鄰十幾個村莊都有冷氏後裔。本地區冷氏後裔在全國是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冷戈莊和冷東莊冷氏後裔的遷徙情況

據《冷氏族譜》記載,冷氏後裔遷徙於外地外村的共計有一百五十餘處,於此摘記少部分:

冷富三甲南支二分支,起始九世冷鑒,他的十三世孫彥遷徙海陽乳山寨,其子冷震遷徙海陽井子,冷彥為海陽冷氏之,其後裔分徙於海陽各地,乳山寨、河東井子、蒲蘭河村、河北冷家村、草島嘴村等很多地方有冷氏後裔。

冷貴六甲次支,原居住戴家莊,起自第九世冷連,至第十四世冷萃和遷徙招遠冷家莊,傳至第二十一世冷元瑞,有五子,其三子為名人冷鼎亨。

冷寬九甲北支,第十四世冷輔德遷徙蓬萊長島縣北長山後店子村,清同治四年農曆11月其後輩冷益煜曾攜譜回冷戈莊、冷東莊認祖。

其它冷氏:

萊陽西夏格莊、札子、黃埠、闖台鋪、陝西、山西、山前、固山等很多村鎮,外地有外地東北、新疆、北京、天津、廣州、上海等國各地很多很多,也湧現了很多很多有才能的後輩。冷氏正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生根發芽,發揚光大,家族旺盛,如日東昇。

冷戈莊冷氏族群的輩序,始是冷忠,從第二世到第十七世,多數支系沒有名志記載,這是很遺憾的事情,原因何在?十九世冷一敬在《始修族譜序》中記自居此以來,非無書鄉,乃多不留心於此,至今莫尋其源流,於是遍尋族老,搜索遺跡,族老稱:青州益都棗行村是故里!今膠州東關皇埠嶺與高密紫嵐莊是同族同來者!至今輩序猶井然。

三、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郡:即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

新蔡郡:古代呂國的地盤。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也稱為新蔡。漢朝設置新蔡縣。隋代改名為蔡州。在今天的河南省新蔡縣。

臨安郡:古縣名。秦代餘杭縣地。晉武帝時改為臨安。即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

堂號

化民堂:宋朝的時候冷世光和冷世修都是進士,都任縣令。世光彈劾大臣,無所顧忌。被升為殿中御使,人稱“冷面御使”。世修注重教化。有兄弟互相起訴,使修教育他們說:“骨肉相爭不是好事,如果我把你們其中一個法辦了,就會永遠不得團圓的。”兄弟感激的回家了。在他的感化下,百姓和好相處,互相謙讓,安居樂業。世修被陞遷為和州通判。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姓氏起名相关内容
免費起名測名
情侶愛情配對
線上算命查詢
線上黃歷查詢
號碼吉凶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