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寓意聰明有出息
濮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五。
1、出自有虞姓,是舜的後代,以地名為氏。
虞舜為炎黃部落首領時,將他的子孫散封於濮地,其後代遂以地名為姓,形成濮姓,世代相傳。
2、出自高陽氏,是顓頊的後代。
顓頊帝裔孫陸終之後,有另居於濮者,其後以地名為姓。
3、出自姬姓,是衛國康叔的後代,以邑名為氏。
據《姓苑》的記載,春秋時,衛國有大夫封於濮邑(今河南省濮陽市東濮城),其後以封地邑名為姓,稱濮氏。
4、出自熊姓,以國名為姓。
據《路史》的記載,周朝時,有百濮國(在今湖省北石首縣南),國人以濮為姓,亦稱濮氏。“濮(布)”在壯語裡是人的意思。“濮土(布土)”譯成漢語就是“土人”,即本地人或土生土長的人。濮土是與客人、外來人相對而言的。各地壯族有著不同的自稱,但他們都離不開“布”、“濮”這個總稱。“濮土(布土)”是廣西田東、田陽、平果、百色等縣的壯族自稱。(參考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5、中國古代民族。
商湯時分佈於江漢一帶,曾助武王伐紂。春秋戰國時楚西南(今滇、黔、川以至江漢流域以西)有許多分散部落,總稱「百濮」。無統一君長。「濮」還包括雲南最早原住民孟-高棉語族各部落的先世。漢、晉時西南夷中的濮人大多散居在滇南、滇西南和滇東南。與哀牢、百越雜處,有閩濮、贕濮、尾濮等名稱。永昌郡周圍有稱為文面、赤口、黑僰的三濮。諸葛亮定南中,曾將當地濮入「數千落」移徙雲南郡(今雲南大理、麗江、姚安、大姚、寧蒗、永勝等地,治所在祥雲東南雲南驛),這部分濮人後來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唐、宋時原來與僚雜屄居的濮進一步分化。瀾滄江、元江以西肏的三濮又有朴子、蒲人、望苴子等名稱。至今布朗族仍自稱濮人或蒲人或日扥人。
二、遷徙分佈,聚集地
(缺)濮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濮姓的主要來源有:根據《路史》上記載,是舜的兒子散的後代,受封於濮,後代子孫即以濮為姓,稱為濮氏。根據《姓苑》的記載,是因為衛大夫食采於濮,後代因此就以地命氏,已經有二三千年的歷史了。根據《路史》的記載,濮氏就是百濮之族。所謂百濮之族,就是《左傳·文十六年》記載的夷族,麋人曾率領百濮之族聚於選這個地方,準備討伐楚國。百濮之族的主要活動地區,是在今湖北省石首縣的東南,後來遷到河南的濮河兩岸定居下來,成為河南的一個著名姓氏。濮氏在四川的中部,也一向很有名氣,自南北朝時期開始,就是“巴中七姓之一”。根據學者考證,四川的濮氏,當初是從湖北遷過去的。望族居於魯國郡,即現在的山東滋縣西部。/古典星座網/suanming/quming/
三、郡望堂號
郡望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濮陽郡:濮陽古為帝丘;春秋時期衛國軒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陽西南,古黃河南岸。秦、漢之際為濮陽縣,屬東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濮陽縣。漢、魏時期為東郡治所。晉朝時期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期改郡,並分濟陰郡之一部分給濮陽郡,治所均在古濮陽。北魏時期移濮陽郡治所於鄄城(今山東鄄城)。隋朝時期改為濮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渭縣、濮陽市、范縣、山東省濮州縣、郭城縣一帶地區。唐朝時期濮州濮陽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後梁、後晉夾河苦戰,晉王李存助建德勝二城。其後德勝北城為濮陽,就在黃河邊上。濮陽一帶是黃河河道變動頻繁之處,宋、金之際,黃河主流南趨,濮陽便遠離黃河。
堂號
濮姓的主要堂號有:“尚忠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