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人進屋一定要跨過門檻?
在古代建築中,要進入房間,往往要抬高腳跨入房內,這是因為,古代建築的門口處往往都會橫著一塊木頭,這塊木頭就叫做“門檻”。
門檻又稱為門坎兒、門欄兒,雖然在建築上它並沒有多大的作用,可是在古建築中,設置門檻卻是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雖然只是門框下面的一塊木條,卻給人已進入家門的感覺,那是一種安全、踏實的感覺。如今的北京故宮,有些門卻沒有門檻,這件事與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有關。
原來,“門檻”是溥儀下令據的
辛亥革命之後,封建王朝被推翻了!但溥儀卻仍然居住在皇宮裡,此時身在深宮大院裡的溥儀,也開始漸漸接受一些西方的新事物。當時一個老臣從洋人那裡弄來一輛自行車,溥儀對它愛不釋手,每天都要騎著這輛自行車在宮裡轉來轉去,他還教會了當時的皇后婉容騎自行車,兩人有事沒事就騎著車在宮裡轉。
可是,騎著騎著,溥儀就發現了一個不方便的地方,由於紫禁城裡的門口太多,每個門口按照中國古建築的設計,都有一個門檻,而且門檻還特別高,每次遇到這種情況,他們總要下車,把車子搬過去再騎,時間久了以後,溥儀覺得非常麻煩,為了方便自己騎車,他便決定鋸掉這些“礙事”的門檻,雖然當時宮裡一些人反對,認為這是破壞風水,但最後,溥儀還是下令鋸掉了門檻,於是故宮裡的一部分門檻就這樣沒有了!
在中國古代,人們對禮儀的要求非常高,內外之分要求嚴格,房屋加門檻,是屬於門口的關攔,可將地氣攔截於屋內,不讓其逸去!如果門外見到低下去的樓梯,門檻就要加高,否則,地氣外逸,從居家風水來說,屬於“不聚財”。因此,門檻的設置,其實就是為大門設置了一道看不見的牆,把內外分出來,把一些不好的污穢東西都擋在外面不讓其進入家中。如果門前有直路相沖,就需要化解,方法就是在門口做門檻,門檻下面還要加一套五帝古錢,但在這裡羲邑師姐要告訴大家的是壓五帝錢是不正確的做法哦,壓的銅錢最好不能鑄有皇帝名號的,這樣煞氣便能化解。
門檻設置在家門口,給人一種裡外有別的感覺,進入門檻內,就是到家了!關於門檻,古人認為只能坐不能踩,如果踩了是非常不吉利的。門檻的種類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不能活動的;一種是可以自由活動的。其中,能夠自由活動的這一種,一般只在大戶人家才有,因為馬車要進入庭院內,有了能活動的門檻,相對來說,就方便多了!
此外,如果有客人拜訪後要離開,主人是必須送出門外的,這個門外就是指門檻之外,如果不送出去,就顯得不禮貌。如今,門檻在建築中已不常見了!只有在古建築中才能尋覓到它的蹤跡。
如今的“門檻”已變成一個可視而又寓意深廣的象徵符號,它逐漸引申出其他層面的意義,有門口、關口、留住財氣之意,例如:人們遇到某些困難時,就會稱是遇到了一道“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