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博學的人—亞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年,亞里士多德生於富拉基亞的斯塔基爾希臘移民區。這座城市是希臘的一個殖民地,與正在興起的馬其頓相鄰。他的父親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宮廷侍醫,所以他的家庭應該屬於奴隸主階級中的中產階層。亞里士多德於公元前367年遷居到雅典,曾經學過醫學,還在雅典柏拉圖學院學習過很多年,是柏拉圖學院的積极參加者。 從十八歲到三十八歲——在雅典跟柏拉圖學習哲學的二十年,對亞里士多德來說是個很重要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習和生活對他一生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又受教於柏拉圖,這三代師徒都是哲學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雅典的柏拉圖學園中,亞里士多德表現的很出色,柏拉圖稱他是“學園之靈”。但亞里士多德可不是個只崇拜權威,在學術上唯唯諾諾而沒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他同大談玄理的老師不同,他努力的收集各種圖書資料,勤奮鑽研,甚至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圖書室。有記載說,柏拉圖曾諷刺他是一個書獃子。
在學院期間,亞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師有了分歧。他曾經隱喻的說過,智慧不會隨柏拉圖一起死亡。當柏拉圖到了晚年,他們師生間的分歧更大了,經常發生爭吵。
公元前347年,柏拉圖去世后,亞里士多德在雅典又繼續呆了兩年,此後他開始遊歷各地。公元前343年,他受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聘請,擔任起太子亞歷山大的老師。當時,亞歷山大十三歲,亞里士多德四十二歲。
公元前338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打敗了雅典、底比斯等國組成的反馬其頓的聯軍,從此稱霸希臘。次年,腓力召開全希臘會議,會議約定希臘各邦停止戰爭,建立永久同盟,由馬其頓擔任盟主。在會議上,腓力宣布,他將統帥希臘各邦聯軍,遠征波斯。至此,馬其頓實際上掌握了全希臘的軍政大權,希臘各邦已經名存實亡,成為馬其頓的附庸。
腓力於公元前336年被刺身亡。他的兒子、年僅二十歲的亞歷山大即位為王。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領馬其頓軍和希臘各邦的聯軍出征波斯。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他打跨了號稱百萬的波斯大軍,接着摧毀了古老的波斯帝國。一個空前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其領土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南到埃及,北抵中亞——建立起來了。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病故。這個憑着武力征服建立起來的大帝國,經過混戰,分裂成幾個獨立的王國。
就在這個時局動蕩的年代里,亞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裡一住就是二十年,即從亞歷山大出發遠征的前一年到亞歷山大去世的那一年。在這段時間裡,雖然馬其頓在軍事和政治上控制了雅典,但那裡的反馬其頓的潛力還是很大的。
亞里士多德來到雅典,可能肩負有說服雅典人服從馬其頓的政治使命。亞里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優待,除了在政治上的顯赫地位以外,他還得到了亞歷山大和各級馬其頓官僚大量的金錢、物資和土地資助。他所創辦的呂克昂學園,佔有阿波羅呂克昂神廟附近廣大的運動場和園林地區。在學園裡,有當時第一流的圖書館和動植物園等。他在這裡創立了自己的學派,這個學派的老師和學生們習慣在花園中邊散步邊討論問題,因而得名為“逍遙派”。
據說,亞歷山大為他的老師提供的研究費用,為八百金塔蘭(每塔蘭重合黃金六十磅)。亞歷山大還為他的老師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他命令他的部下為亞里士多德收集動植物標本和其他資料。
事實上,亞里士多德浩瀚的著作,實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譬如,他曾對一百五十八種政治制度作了概述和分析,這項工作所需要涉及的大量搜集整理工作,如果沒有一批助手的協助,是不可能做完的。
當亞歷山大去世的消息傳到雅典時,那裡立刻掀起了反馬其頓的狂潮,雅典人攻擊亞里士多德,並判他為不敬神罪,當年蘇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處死刑的。但亞里士多德最終逃出了雅典,第二年,他就去世了,終年六十三歲。
最博學的人
亞里士多德首先是個偉大的哲學家,他雖然是柏拉圖的學生,但卻拋棄了他的老師所持的唯心主義觀點。
柏拉圖認為理念是實物的原型,它不依賴於實物而獨立存在,亞里士多德則認為實物本身包含着本質;柏拉圖斷言感覺不可能是真實知識的源泉,亞里士多德卻認為知識起源於感覺。這些思想已經包含了一些唯物主義的因素。
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一樣,認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過程的指導原理。可是亞里士多德對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圖的更為豐富,因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臘時期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亞里士多德指出,因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質料因,即形成物體的主要物質;第二種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質被賦予的設計圖案和形狀;第三種是動力因,即為實現這類設計而提供的機構和作用;第四種是目的因,即設計物體所要達到的目的。
舉個例子來說,制陶者的陶土為陶器提供其質料因,而陶器的設計樣式則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輪子和雙手是動力因,而陶器的用途是目的因。亞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體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蘊藏在一切自然物體和作用之內。開始這些形式因是潛伏着的,但是物體或者生物一旦有了發展,這些形式因就顯露出來了。最後,物體或者生物達到完成階段,其製成品就被用來實現原來設計的目的,即為目的因服務。他還認為,在具體事物中,沒有無質料的形式,也沒有無形式的質料,質料與形式的結合過程,就是潛能轉化為現實的運動。這一理論表現出自發的辯證法的思想。
亞里士多德把科學分為三種:理論的科學(數學、自然科學和後來被稱為形而上學的第一哲學);實踐的科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戰略學和修飾學);創造的科學 ,即詩學。
亞里士多德認為分析學或邏輯學是一切科學 的工具。他是形式邏輯學的奠基人,他力圖把思維形式和存在聯繫起來,並按照客觀實際來闡明邏輯的範疇。
在天文學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運行的天體是物質的實體,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體由不同的物質組成,地球上的物質是由水氣火土四種元素組成,天體由第五種元素“以太”構成。
在物理學方面,他反對原子論,不承認有真空存在;他還認為物體只有在外力推動下才運動,外力停止,運動也就停止。
在生物學方面,他對五百多種不同的植物動物進行了分類,至少對五十多種動物進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鯨魚是胎生的,還考察了小雞胚胎的發育過程。亞歷山大大帝在遠征途中經常給他捎回各種動植物標本。
在教育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理性的發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主張國家應對奴隸主子弟進行公共教育,使他們的身體、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諧地發展。亞里士多德還曾提出許多數學和物理學的概念,如極限、無窮數、力的合成等。
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著作後來由他的註釋者彙編成書,取名叫作《工具論》。他們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看法,認為邏輯學既不是理論知識,又不是實際知識,只是知識的工具。《工具論》主要論述了演繹法,為形式邏輯奠定了基礎,對這門科學 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亞里士多德的另一著作《物理學》討論了自然哲學,存在的原理,物質與形式,運動,時間和空間等方面的問題。他認為要使一個物體運動不已,需要有一個不斷起作用的原因。
亞里士多德在《論天》一書中開始討論物質和可毀滅的東西,並進而討論了發生和毀滅。在這個發生和毀滅的過程中,相互對立的原則冷和熱、濕和燥兩兩相互作用,而產生了火氣土水四種元素。除這些地上的元素外,他又添上了以太。以太作圓運動,並且組成了完美而不朽的天體。
《氣象學》討論了天和地之間的區域,即行星、彗星和流星的地帶;其中還有一些關於視覺、色彩視覺和虹的原始學說。第四冊里敘述了一些原始的化學觀念。在現在看來,亞里士多德的氣象學遠不如他的生物學著作那樣令人滿意,然而這部著作在中世紀後期卻有很大的影響。
亞里士多德的其他重要著作有:《形而上學》、《倫理學》、《政治學》和《分析前篇和後篇》等。這些著作對後來的哲學和科學 的發展起了很大的影響。
亞里士多德是希臘科學的一個轉折點。在他以前,科學家和哲學家都力求提出一個完整的世界體系,來解釋自然現象,而他是最後一個提出完整世界體系的人。在他以後,許多科學 家開始放棄提出完整體系的企圖,轉入研究具體問題。
亞里士多德運用觀察試驗的方法和辯證思維的方法,大大推動了當時科學的進展。但是在中世紀,經院哲學和神學利用他的著作中一些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的東西,比如神推動世界和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等觀點,把它們奉做不能改變的經典和不能超越的權威,肆意歪曲他的著作,這又束縛住人們的思想,阻礙了中世紀科學 的發展。
亞里士多德集上古知識於一身,在他死後幾百年中,沒有一個人象他那樣對知識有過系統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書。所以恩格斯稱他是“最博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