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讓幽雲十六州
在中國的政治格局和歷史進程中,發生過一件持續影響四百年的大事,這就是割讓幽雲十六州。而始作俑者就是石敬瑭。
時光倒流到1117年前,那時強盛的大唐帝國已經日薄西山,政治昏暗,宦官擅權,群雄爭霸,皇權旁落。在山西河東,也就是今天的太原一帶,一個叫臬捩雞的沙陀族男子家中,又一個嬰兒誕生了。臬捩雞勇猛善射,謀略超人,自從跟隨沙陀族首領歸唐后,輔佐本族權貴李克用父子征戰,官至洺州刺史。他崇尚漢學,自謂是漢景帝丞相石奮之後,又娶漢女何氏為妻,還給自己取了個石紹雍的名字。他給眼前剛出生的次兒取名叫石敬瑭。時逢亂世,禮崩樂壞,小百姓會副拳腳以自保,大人物擁兵自重以封疆,這種潮流在沙陀人中表現尤為突出。沙陀人原是突厥、回鶻民族的一個分支部落,世代游牧在新疆境內的沙陀漬,后東遷投靠唐王朝並建功,被安置在山西大同附近。沙陀男孩生來不離馬背,騎兵軍隊頗具戰鬥力。
年輕的石敬瑭練就一身好武藝,在李克用的義子李嗣源的帳下聽命。他一點不像本族男人那樣莽撞淺俗,反而為人樸實,行為穩重,平時少言寡語,不拘言笑。他喜歡鑽研兵書,非常崇拜戰國名將李牧和漢朝名將周亞夫。事實證明,一個人有才幹雖是本錢,但跟對主子也很重要。李氏後來在洛陽開創沙陀族政權後唐,當了皇帝,石敬瑭也隨之羽翼豐滿了。
當時,身為河東節度使的晉王李克用不承認他的死敵朱溫建立的後梁政權,依舊尊亡唐為正朔,帶領兒子李存勖不斷和朱溫的軍隊爭戰不休。石敬瑭在戰場上不懼生死,衝鋒陷陣,戰功卓著,很得李氏父子的賞識。
一次,在後梁貞明元年、即公元915年的清平戰役中,剛得了魏州的李存勖在倉促馳援的途中,中了後梁大將劉尋的埋伏,危在旦夕。是石敬瑭率領十幾名親軍從天而降,拚死相救。脫險的李存勖拊其背讚歎道:“人們說將門出將,果然不假!”由此石敬瑭勇冠三軍。還有一次,在梁晉胡柳陂大戰中,李存勖冒險出戰,致使損兵折將,石敬瑭又率領軍隊和李嗣源一起,將後梁軍隊殺得人仰馬翻。
關鍵是,他在楊柳鎮等戰役中,數次把李嗣源從危急之中解救出來,不僅得到器重,成為心腹,還成了李嗣源的乘龍快婿,把永寧公主擁入懷中,同時統率着岳父的親軍精銳騎兵“左射軍”。
後唐同光四年,各地不時傳來叛亂的消息。庄宗李存勖早對義弟李嗣源有隙,可又沒將可派,只能讓他帶領石敬瑭一幫將士出征鄴都平叛。不料,平叛部隊也叛亂了,劫持李嗣源,執意要擁立為主。李嗣源是個坦蕩的人,對義兄本無二心,面對這種情勢,一面大哭道:“我跳到黃河也洗不清了!”一面還想脫身回去,向庄宗表明心跡。
善於把握形勢的石敬瑭卻極力反對岳父這種不明智的做法,他說:“未聞將帥領兵,士兵嘩變,而主將可以免罪的道理!不能臨機決斷乃兵家大忌,此乃天命,不如趁勢南下!大梁是天下要害,我願領騎兵三百先去攻下。得之則大事可成。”
李嗣源這才幡然醒悟。於是,石敬瑭趁勢搶佔大梁,又回兵渡汜水,直取洛陽。李存勖驚慌失措,在汴洛之間奔命,被流箭所傷,喝過皇後送來的乳漿,竟然死了。李嗣源入洛陽稱帝,即後唐明宗。由於石敬瑭在這次軍事政變中有擁戴之功,被任命為陝州保義軍節度使,賜號“竭忠建策興復功臣”兼六軍諸衛副使。這個六軍諸衛副使也就是皇帝親軍的最高副長官,可見後唐明宗對石敬瑭的信任。
可石敬瑭卻堅辭不受。因為這個軍隊的“一把手”是驕橫跋扈的秦王李從榮。李從榮自認為是皇位繼承人,不把功臣看到眼裡。面對這麼一個早晚要出事的主兒,石敬瑭哪裡肯圖虛名而自取其禍?後來果如石敬瑭所料,李從榮因急於繼位,領兵攻打皇宮端門,兵敗被殺。石敬瑭以政治智慧逃到一劫。
石敬瑭再次受到重用,被委派到沙陀族的根據地河東任節度使,這是皇帝近臣才能得到的差事,併兼雲州大同軍等地蕃漢馬步軍總管,負責抵禦契丹南下,后又賜封為“耀忠匡定保節功臣”。
石敬瑭在地方行政管理也頗具才能。他為政清廉,異常節儉,不貪聲色,很多事都是親歷親為。但是,石敬瑭的不臣之心也暴露出來了。這年夏天,朝廷遣使來石敬瑭軍中宣旨撫慰,併發放夏裝。士卒們四次高呼萬歲。下來后,石敬瑭卻處斬了三十六個帶頭謝恩的官兵。
後唐長興四年,在李從榮叛逆六天後,受到驚嚇的明宗李嗣源一命嗚呼。後唐閔帝李從厚繼位后,尤其對兩個擁兵自重的人放心不下,一個是潞王李從珂,時任鳳翔節度使,另一個不用說就是石敬瑭了。為改變主弱臣強的不正常局面,閔帝下令讓二人換防。不料此舉點了馬蜂窩,李從珂首先跳出來,在鳳翔起兵反叛了!
李從珂本姓王,叫“王二十三”。其母魏氏被李嗣源掠奪為妾,十歲時才找到生母,被李嗣源收為養子,取名李從珂。李從珂驍勇善戰,屢建奇功,李嗣源臨死前還說李從珂幾次解救我脫離危險,我將把軍權交給他。
公元934年,得了“軍權”的李從珂並不滿足,要奪李家的“君權”了。閔帝大敗,率着數騎出逃,路遇石敬瑭,本以為得救,不成想剛出虎穴又入狼口,石敬瑭殺了他的隨從,幽禁了皇帝,等於幫了李從珂的忙。四月,李從珂派人縊殺了登基才四個月的閔帝,改元清泰,自立為皇帝,即後唐末帝。
一山難容二虎。當了皇帝的李從珂斷定石敬瑭必反。後唐清泰三年,也就是公元936年,永寧公主要求回河東和石敬瑭團聚,遭到末帝拒絕。早有預謀的石敬瑭就以身體羸弱為由,自請免去兵權,不料末帝就腿搓繩,照準石敬瑭所請,調他到天平任節度使。
接到詔書,石敬瑭急召下屬商議對策。當時的大將劉知遠,也就是後來做了後漢開國皇帝的這位說:“明公統軍多年,從望所歸,憑藉晉陽的有利地勢和精銳部隊,一定可能成就霸業,怎麼可以受制於一紙詔書而自投虎口呢?”於是長有反骨的石敬瑭堅定信心,上表指責末帝僅是明宗養子,竟得大位,不配承祀,應立明宗四子許王李從益,明明白白反了後唐。
惱羞成怒的後唐末帝撕表削爵,派綽號“張生鐵”的建雄節度使張敬達為招討使,將兵三萬興師問罪,還殺了石敬塘留在首都的二子一弟祭旗。
面對朝廷的精兵悍將,石敬瑭抵擋不住,晉陽十分危急。這時又一個重要人物桑維翰給他獻了條遺臭萬年的計策,要他向契丹人求救。
契丹是古代鮮卑人的一支,在中國分裂混亂時趁時興起,在草原上建立了游牧民族政權。契丹君主耶律阿保機曾在後梁時和河東鎮節度使沙陀人李克用結為兄弟,相約滅梁。契丹人還曾出兵三十萬,攻打幽雲十六州的雲州,但因不擅於攻城拔地,無功而返。
現在,石敬瑭知道契丹的實力,更知道幽雲十六州在契丹主耶律德光心中的地位。當時想向契丹借兵的還有一人,就是一心想當中原皇帝的幽州節度使趙延壽。有人來競爭,當然就要看誰出的價碼大了。石敬瑭“很大氣”,開出了“稱兒、納貢、割地”的條件,從而打動了耶律德光。在石敬瑭看來,他雖然比耶律德光大十多歲,但按李克用和阿保機結拜兄弟的輩份推算,耶律德光是他叔輩,那麼對長輩“稱兒”又有何妨?再說割讓幽雲十六州我也不心痛,因為那地方本來就不是我的,而是政敵趙延壽的。至於納貢更不在話下,這錢怎麼著也出不到我身上。
即便如此,劉知遠還是站出來表示堅決反對。他勸道:“稱臣就行了,稱兒太過分了。多給些金錢賄賂契丹人,他就會派兵相助的,沒有必要承諾給他土地。不然日後要成為國家大患,到時後悔都來不及。”
但石敬瑭哪裡聽進劉知遠的勸告?急急派出掌書記桑維翰拿着“割讓燕雲十六州、每年獻帛三十萬疋、稱臣稱兒以父事契丹”的見面禮北上。契丹主耶律德光大喜,發精兵五萬馳援晉陽,裡應外合擊潰唐軍,殺了張敬達,扶石敬瑭於將傾。
還沒把李從珂扳倒,石敬瑭的皇帝任命就下來了。公元936年十一月,契丹冊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改元天福。於是,石敬瑭在契丹主牙帳所在地柳林築壇,身穿父皇帝親手解下的契丹服飾,即皇帝位,是為後晉高祖。
同年閏十一月,在契丹的幫助下,石敬瑭攻克洛陽。早已失信于軍隊的後唐末帝李從珂,走投無路,感覺氣數已盡,帶着李家老小登上玄武樓自焚涅磐了。後晉天福二年夏四月,後晉遷都汴梁,開封第三次成為首都,翌年升汴梁為東京開封府,這是開封第一欠稱為“東京”。次年冬十月,契丹冊封石敬瑭為“英武明義皇帝”。
做了開國皇帝,即便是個“兒皇帝”,石敬瑭也想有所作為。他聽從桑維翰的建議,推行了一些新政。他推誠布公、拋棄舊怨,來安撫藩鎮,用卑下的言辭備上厚禮來供奉契丹,訓練兵卒來整修武備,通過向百姓務農勸桑和商賈流通來充實國家和群眾的錢帶子、糧倉子和菜籃子。這樣堅持了數年,中原地帶才稍稍安定下來。
接下來,石敬瑭就要對父皇帝耶律德光兌現割讓幽雲十六州的承諾了。
幽雲十六州又稱燕雲十六州或幽薊十六州,包括幽、順、儒、檀、薊、涿、瀛、莫、新、媯、武、蔚、應、寰、朔和雲州,大致在今天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東西橫貫六百公里,南北縱深二百公里,面積有十二萬多平方公里。
作為北方的天然屏障,幽雲十六州是重要的戰略要衝,進可攻,退可守,中原政權佔據它,就能抵禦游牧民族的侵擾,而游牧民族佔據它,則是衝擊中原的跳板。它是重要的生產資料供應基地,還是中原漢民族和其他游牧民族分片而居的天然分界線。“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和史思明就是憑藉幽雲之地做為強有力的戰略後方,把唐帝國推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這次割讓的直接惡果是,燕雲十六州從此脫離中原政權的控制,北部邊防幾乎無險可守,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鐵蹄之下,而契丹晝夜即可飲馬黃河。但是有一點要說明的是,契丹還是自己起兵滅了趙延壽,才把幽州吞到肚裡。
後晉天福七年,契丹遣使來問吐谷渾之鼎,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劉知遠,更不敢得罪“父皇帝”,由此憂鬱成疾。臨死前,急召宰相馮道和馬步軍都虞侯景延光扶保其少子石重睿繼位。但馮、景二人早受了石敬瑭的侄子齊王石重貴的賄賂,就以石重睿尚在童年,國家多難,應立年長之君為由,立石重貴為帝,是為後晉出帝。
靠政變即位的晉出帝一登基就陷入了內憂外亂之中。他要求各藩鎮來京奔國喪,以期一舉殲滅,鞏固中央集權,但晉陽節度使劉知遠早有準備,沒有赴鴻門宴,倖免殺身之禍,但與石家的關係破裂了。而北方的耶律德光又以後晉事先未經契丹許可,擅自繼位稱帝而興師問罪,宣告與後晉決裂,他趁着中原發生旱澇、蝗蟲等災害,親率大軍進犯中原。後晉出帝御駕親征,打退了契丹的兩次進攻。
但契丹軍隊十分強大,將後晉的一州一州地奪去。石重貴卻在皇宮與他的嬸嬸、也是他的皇后馮氏尋歡作樂。已被罷免的老臣桑維翰叩內閣求見,想再請石重貴親征。但皇帝正在忙着調鷹,桑維翰從早等到晚,也沒能見到。
開運三年,即公元946年,後晉杜威北征,要實現出帝交付的收復幽雲十州的神聖使命。不料卻中了契丹假降離間之計,被敵人團團包圍。他賣身投敵,竟作為契丹軍的先鋒,殺奔京城。石重貴城內無兵,劉知遠坐視不救,於是開封城破。石重貴提劍要驅后妃一同自焚,被親軍攔住,只好命人起草降表,面縛待罪。契丹兵脅迫石重貴從皇宮搬到開封府。正值連日雨雪,皇帝皇后凍餓不堪,抱頭痛哭。
後晉只傳二帝,共歷十一年即亡國。耶律德光廢石重貴為負義侯,被徙往渤海扶余城的黃龍府,成為開封第一個被北擄的皇帝。石重貴在建州生活了十八年才去世,這已是宋太祖乾德二年的事了。
此後四百餘年中,收復幽雲十六州成為每一個中原王朝夢寐以求的理想。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率軍北伐,收復寧、莫、瀛、易四州,卻因柴榮病重和部分將領有異議而收兵,一個月後,柴榮病逝。到了北宋,太宗趙光義想收復幽州,卻夢斷高梁河戰役,身中兩箭的趙光義坐驢車逃回。以後宋遼長期征戰,一直未能收復此地,每次一打敗仗,都要埋怨石敬塘。隨後的宋遼“澶淵之盟”和宋金“海上之盟”,都在圍繞幽雲十六州上做文章,這個地方成了制約宋朝的砝碼。
到了公元1213年,幽雲十六州被蒙元帝國佔領。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出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收回了幽雲十六州。清軍入關后,這些地方再次被滿州統治。
但是,對任何歷史事件,我們都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割讓幽雲十六州相應地促進了各民族的大融合。不管是沙陀族在中原建立後唐、後晉、後漢政權也好,契丹人在開封稱遼建制也罷,最終都接受了漢民族發達的文明,統治民族被被統治民族所同化,從而融入了漢族之中。從這點講,割讓幽雲十六州,對於中華民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格局的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同時,這段歷史還告訴我們,武力征服只是暫時的,而真正強大的,還是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