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姓的來源
葛姓是當今常見姓氏,讀音作gě,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4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26位,人口近140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1%。葛姓在全國分佈甚廣,以江蘇、安徽、河南、河北最為集中。
葛姓的由來
源流一
葛氏源於葛天氏,出自遠古部落葛天氏族,屬於以部落名為氏。據史籍《風俗通》記載,遠古時期,有個部落居葛地,以居邑名稱為部族姓氏,稱葛天氏。按史書記載,葛天氏起源非常古老,而且還在人文始祖伏羲氏之前。據傳,葛天氏的後裔子孫在後來省文簡化為單姓,稱葛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最古老的葛氏之始。
葛天氏下傳四十二世至伯益之時,當時屬於嬴姓之國。伯益幫大禹治水有功,禹想讓位給伯益,伯益隱退,禹子啟繼位,封伯益長子大廉為諸侯伯爵國葛國國君,稱葛伯並准其在古葛地(今河南省寧陵縣周邊)建葛國。據典籍《孟子·滕文公》中的記載:“湯居毫,與葛伯為鄰。”司馬遷《史記》記載:『商湯始居亳,與葛伯為鄰,商征諸侯,葛伯不祀,商湯罰之』。商湯滅葛國和其他諸侯國並建立商朝後,商湯封葛伯後裔為商朝附庸國葛伯國。葛國被滅後,葛伯的後世子孫多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葛氏。
周武王滅殷商後,在西周初期,又尋回葛伯後裔,封賜有葛國,為子爵,這是葛伯國第二次被滅。周桓王姬林二年(公元前718年),葛國被鄭莊公姬寤生所吞滅,其後在其故國之地還爆發了宋、鄭兩國之間的著名“長葛之戰”;十年後的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鄭國為了爭霸中原,又在其地爆發了針對周王朝的著名“繻葛之戰”;葛國故地成了楚國、魯國等諸侯們爭霸春秋的的古戰場,於公元前557年葛伯國被場地滅亡。
葛國再次滅亡後,其王族子孫和國民中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葛氏,世代相傳至今,一支系留居古葛地,後世稱梁國郡,外遷四大支系:頓丘郡、琅琊郡、穎川郡、扶風郡。原居於琅琊郡諸縣之葛氏有一支遷徙至陽都,因陽都已有葛氏,遂稱後遷來的葛氏為諸葛氏,後有省文再稱葛氏者。
葛氏正確讀音作gài(ㄍㄞˋ),今讀作gě(ㄍㄜˇ)亦可。
源流二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賀葛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北魏時期,有戎狄民族的分支賀葛氏部落,後為鮮卑拓拔部吞併。據史籍《魏書·官氏志》的記載,賀葛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洛陽,在漢化改革過程中改為漢姓葛氏,是為河南葛氏的一支。
源流三
源於其他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回族、苗族、黎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葛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葛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清時期成吉思汗後裔脫歡,屬於避難漢化改姓為氏。從元朝順帝孛爾只斤氏·妥歡帖睦爾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到今天已有六百四十年了,其締造者成吉思汗本名為孛爾只斤氏·鐵木真。如今居住在江蘇泰州、興化兩地的葛氏居民一直認定是蒙古族後裔,是成吉思汗的後代,並以一本清朝咸豐年間所修《葛氏宗譜》為證。據該部《葛氏宗譜》記載,元朝末期元順帝執政時期民不聊生,全國範圍內爆發了紅巾軍起義。當時成吉思汗的後代鎮南王孛爾只斤氏·脫歡之子淮王孛爾只斤·帖木爾不花正在元大都(今北京)朝中任監國,侄兒義王孛爾只斤·和尚輔佐其執政。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明太祖開始大舉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所率明軍的強力攻擊下,於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農曆8月攻陷元大都,元朝政府自此滅亡,元順帝逃往應昌(今內蒙古克什騰旗西北一帶)。如今,江蘇如皋一帶冒氏已被當地民政部門確認為成吉思汗後代。同時,《如皋冒氏宗譜》和《興化葛氏宗譜》中關於孛爾只斤氏·帖木爾不花等的事跡與歷史記載相互吻合,證明在泰州、興化的葛氏族人確為成吉思汗後代。
源流五
源於滿族,出自明、清時期女真各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滿族格佳喇氏,亦稱葛加爾氏,滿語為Gegiyala Hala,世居長白山。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葛氏、蓋氏等。
2.滿族格濟勒氏,亦稱葛濟勒氏,滿語為Gejile Hala,漢義“捕鳥籠的木框”,世居雅蘭(今俄羅斯雅蘭河流域)、伊蘭包托克索(今黑龍江齊齊哈爾三家子)、綏分(今吉林綏分河上游地區)、通吉(今吉林敦化)、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葛氏、鄂氏等。
3.滿族果爾吉氏,亦稱郭爾吉氏,滿語為Gorgi Hala,漢義“鏟子”,世居郭洛羅河(今黑龍江烏蘇里江諾羅河支流)、吉林烏拉(今吉林永吉)、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葛氏、郭氏、高氏等。[ 古典星座網 ]
4.滿族墨勒哲哷氏,亦稱莫爾哲勒氏,滿語為Moljere Hala,漢義“用刀復仇”,世居松花江、黑龍江、巴林(伯力,今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白石(今牡丹江鏡泊湖)、阿穆達(今黑龍江哈爾濱山彥倭和)等地。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葛氏、孟氏、曹氏、莫氏等。
源流六
源於鄂溫克族,出自明朝時期鄂溫克族喀爾佳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鄂溫克族喀爾佳氏,亦稱卡爾他昆氏、卡爾他考廖夫,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arja Hala。清朝中葉以後,鄂溫克族、滿族喀爾佳氏多冠漢姓為葛氏。
葛姓的遷徙傳播
先秦時期,葛姓一直生活在華北地區,東遷山東,南入河南。秦漢時期,葛姓已經南下江蘇、江西、安徽。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板蕩,戰火連天,使得原居於河南之葛氏有遷江南者,而居句容之葛氏族人卻一直長盛不衰,並有東晉葛洪為煉丹,攜子侄至廣州。此際至隋唐,由於戰亂、自然災害、官職調遷等原因,今山東、山西、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均有葛氏族人。
唐、宋時期,葛姓繼續南下,東部的浙江、西部的四川都有了葛姓的分佈。
宋朝時期,葛姓近18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3%,排在第七十九位。葛姓主要分佈於河北、江蘇,這兩省的葛姓大約占葛姓總人口的55%,河北是葛姓的第一大省,約占葛姓人口的28%。其次分佈在湖南、陝西、浙江、江西、河南、福建、四川等地。全國形成了以北方河北、東南江浙為中心的兩大塊葛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葛姓15萬多,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6%,排在第一百零三位。當時浙江、江蘇為葛姓比較集中的地區,大約占葛姓總人口的48%。其次分佈於甘肅、安徽、山東等地。浙江為葛姓第一大省,大約占葛姓總人口的27%。這一時期,葛姓人口的移動方向是東南和西北,最終形成了以東南江浙和西北甘肅為中心的葛姓聚集地。
當代葛姓的人口近140萬,為中國第一百二十六位姓氏,大約占中國人口的0.11%。自宋朝至今近1000年來葛姓人口增加率呈下降的態勢。截至2007年,葛姓的第一大省為江蘇,大約佔全國葛姓人口的18%,江蘇、安徽、河南、河北是葛姓的主要分佈區,四省葛姓大約佔全國葛姓人口的49%。其次分佈於浙江、山東、黑龍江、遼寧、吉林、山西、內蒙古,七省區又佔葛姓人口31%。全國基本上形成了以江浙為中心,沿海岸線向北,直入東北的葛姓分佈區。
葛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蘇滬皖魯、浙江北部、河南東部、山西東南端、河北大部、京津、遼吉西部、黑龍江大部、內蒙古東部,葛姓在當地人群中分佈頻率為0.18%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1.2%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9.5%,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2%的葛姓人群。在河北南部、鄂豫晉大部、陝寧、甘肅西部和東部、新疆西北、內蒙古中部、重慶北端、湖南東北、贛閩大部、貴州西段、四川南部、雲南大部、遼寧東部、吉林中部,葛姓在當地人群中分佈頻率為0.09%~o.18%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9%,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6.5%的葛姓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