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寓意聰明
西門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四。
1、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居住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鄭大夫居西門,因氏焉。”
春秋時期,鄭國有個大夫居住在鄭國都城(今河南新鄭)的西門,他的後代子孫就以居地名稱為姓氏,稱西門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西氏、門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2、源於姜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國有大夫居住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戰國時期,齊國有個大夫居於城池的西門,其子孫也有以西門為姓氏者,稱西門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西氏、門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3、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魏國官吏西門豹之後,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據史籍《姓苑》記載:“西門豹之後,改為西門氏。”戰國時期,魏國在魏文侯魏斯執政時期(公元前446~前396年在位),屬下有一個大夫叫“豹”,是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水利家,他曾立下赫赫戰功,賜居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的西門,因稱西門豹。後出任鄴縣令尹(今河北臨漳鄴鎮,一說今河南安陽北十八公里處)。
4、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衛國大夫石厚居住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石厚,是春秋時期的衛國大夫,是姬州吁的心腹臣子,也是歷史上著名的“衛州吁之亂”的核心人物。春秋早期,衛國第十一代君主衛莊公姬揚有三個兒子:長子姬完、次子姬晉,三子姬州吁。
周桓王二年(衛宣公姬晉元年,陳桓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18年),當姬州吁與石厚二人一到陳國後,陳桓公當即拘留了二人,然後將姬州吁關押在濮城(今河南濮陽舊濮城),將石厚關在陳國國都,使他倆不能稍通音信。之後,陳桓公通知衛國諸臣,石碏即派右宰為使臣至陳國,下令其在濮城誅殺了姬州吁,又令自己的家宰獳羊肩殺掉親生兒子石厚,為衛國除掉了二害。之後,再去邢國迎回公子晉為衛國君主,是為衛宣公。左丘明在撰寫這段歷史時感歎道:“石碏,純臣也……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古典星座網/suanming/huangli/
二、遷徙分佈,聚集地
西門氏複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則沒有,望族出梁郡、魏郡。西門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鄭大夫居西門,因氏焉”由此可知,春秋時代的鄭國有一位大夫居住於西門,其後,就以西門為姓,稱西門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春秋時鄭國位於今陝西省和華縣東南一帶。望族居梁郡(今河南商丘縣南一帶)、魏郡(漢高帝初置。相當於今河北省魏縣、河南省浚縣、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
如今在北京、上海、山東等地,還有極少數量的西門氏族人零星分佈。
三、郡望堂號
郡望
梁郡:亦稱梁國、梁國郡,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淮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範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三國曹魏時期始改為梁郡,南北朝宋國定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碭山)。北魏時期又回故治,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後曾以宋州為梁郡。唐朝時期為睢陽郡。
魏郡:秦、漢之際劉邦置郡,治所在鄴縣(今河北臨漳),其時轄地跨今冀、魯、豫三省之界。五胡十六國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北部內黃縣、臨漳縣、浚縣、河北省大名縣、魏縣、成安縣、山東省冠縣之間一帶地區。北週末年遷治到安陽。隋朝時期改為相州魏郡。唐朝時期改為為相州鄴郡(今河南安陽),而魏郡之名則移給魏州。
堂號
梁郡堂:以望立堂,亦稱梁國堂。
魏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