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好聽
隆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八。
1、源於春秋時期魯國隆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根據史籍《姓氏考略》上的記載,隆邑,原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屬地,故址在今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一帶,一說在山東省泰安市鄉城,有待進一步考證。後來居住在隆邑的主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隆氏,世代相傳至今。
2、源於毋將氏。出自古代君理名言,屬於以名言警句為氏。
3、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豐隆,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豐隆,亦稱雷師,原稱祭司中的雷師,實際上就是春秋時期楚國設置的軍制官位,專職負責槌擂戰鼓。在典籍《屈原·離騷》中對豐隆有描述:“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在豐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豐隆氏、雷師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隆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4、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趙國大夫楚隆,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楚隆,全名叫趙楚隆,是春秋末期晉國執政上卿趙襄子的家臣,由於趙襄子是晉國的六卿之一,因此臣楚隆也成為晉國大夫,他以謀略著稱。
5、源於自古代終隆山。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在古代,“隆”字又專指南方,並用於地名,後專指終南山,因此稱其為終隆山。這在典籍《淮南子·俶真訓》中有記載:“終南作終隆。”在終南山的住民之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隆山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隆氏,世代相傳至今。
6、漢化改姓為氏
源於匈奴族。出自西漢時期匈奴左大且渠都隆奇
源於滿族
源於赫哲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在壯族、苗族、土家族、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隆氏族人分佈。歷史上以前兩種說法佔絕大多數。
7、源於姬姓。出自清朝中期龍氏族人,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清朝乾隆時期,有一支龍氏族人因避禍,皆改姓為諧音的隆氏,主要分居於今河北、山東兩省的交界處。不過,該支龍氏族人因何要避難逃禍,眾說紛紜,無一是衷,因此有待進一步考證。
8、在中國湖南湘西的苗族,也有引以為姓氏者與源於南陽隆邑等地的隆姓非根非葉並無淵源為土著苗民,此隆姓為滿清政權施行改土歸流所賜,隆姓為苗族十二支五宗七族中的戊系、仡扁(GhobBiant)湘西境內苗族的五宗七族
二、遷徙分佈,聚集地
隆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六十八位。隆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時,魯國有一個地方名叫隆邑,居住在這裡的人以地名為姓,稱為隆氏。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匈奴部落有隆姓。
隆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六十八位。隆氏族人早期主要活動在山東一帶,漢、唐時在河南地區發展,並以南陽郡為郡望。漢朝時期,有匈奴族人漢化為隆氏者,至今大多分佈在西北地區。到了清朝乾隆時期,有一支龍氏族人因避禍改姓為隆氏,主要居住在河北、山東交界處。而滿族隆氏則多居於東北地區,苗族則世居於湘西。
三、郡望堂號
郡望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堂號
南陽堂:以望立堂。
翕然堂:明朝時,有隆光祖,嘉靖進士,任儀制郎中。因議事時識大體,顧大局,累升工部侍郎。他因和宰相張居正不和,回家隱居。不久後,又被召回,在吏部任職。凡是被張居正罷官的忠臣,他全部起用。皇帝稱讚他清直,又升他為尚書。他又推薦了顧憲成、許孚遠等22人。時論翕然(當時的輿論都盛讚他)。卒後謚莊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