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好聽
簡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七。
1、源於姬姓,出自殷商晚期吳國君主姬季簡,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姬季簡,是吳國創始人之一姬仲雍的兒子,為吳國第三任君主。
史書記載,姬季簡生於殷商祖甲子載十五年(公元前1169年),逝世之年待考,卒葬常熟(今江蘇蘇州錫山城郊)。姬季簡娶高氏,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叫姬叔達,次子叫姬叔夏。後來姬叔達繼承君位,為第四代吳國君主。
2、源於姜姓
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大夫蹇叔,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蹇叔,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秦國大夫。蹇叔有賢名,為五羖大夫百里奚推薦給秦穆公贏任好。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末期齊簡王姜壬之後,屬於以先祖謚號為氏。
3、源於姬姓
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簡叔之後,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中有位簡叔,是季氏家族中的貴族,名叫季簡。
在季簡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簡氏,世代相傳至今,後遷居河南密縣一帶,是為密州簡氏。
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狐鞫居之後,屬於以先祖謚號為氏。
春秋時期,晉國有個貴族大夫名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唐叔虞的支裔,因曾經生活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
出自春秋時期衛國貴族簡子瑕之後,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簡子瑕,是春秋時期的衛國大夫,屬於南氏貴族世家,亦稱南簡子,與孔子的弟子子路還是親戚關係。
在典籍《禮記·檀弓》中疏引《世本》記載:“靈公生昭子郢,郢生文子木(文子彌牟),文子生簡子瑕,瑕生衛將軍文氏。”說明簡子瑕還是衛靈公姬元的曾孫。
出自春秋時期鄭簡公姬嘉之後,屬於以先祖謚號為氏。
鄭簡公姬嘉,是鄭釐公姬惲(姬髡頑)之子,公元前565~前530年在位,他是春秋時期鄭國的第十七任君主。
在鄭簡公的支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謚號為姓氏者,稱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新鄭簡氏。
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燕簡公之後,屬於以先祖謚號為氏。
燕簡公,是春秋時期北燕國君主,在燕國歷史上有兩個燕簡公。
第一個燕簡公叫姬載,為燕平公之子,公元前504~前493年在位,是春秋時期燕國第二十九代君主,史稱燕前簡公。
第二個燕簡公叫姬款,為燕文公之子,公元前414~前370年在位,是戰國時期燕國第三十四代君主,史稱燕後簡公。
出自春秋末期鞏簡公之後,屬於以先祖謚號為氏。
鞏簡公,春秋時期鞏國國君,亦為周王室執政上卿。鞏國為伯爵,其國君一般皆稱鞏伯。
源於姬姓,出自三國時期蜀漢昭德將軍簡雍之後,屬於以音訛為氏。
該支簡氏實際上原為耿氏,後改簡氏。
源於姬姓,出自漢朝時期句章尉檢其明之後,屬於避諱改姓為氏。
4、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簡王熊中之後,屬於以先祖謚號為氏。
楚簡王熊中,又稱柬大王,楚惠王之子,公元前431~前408年在位。
5、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貴族簡子齒之後,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簡子齒,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田乞(陳僖子)的兒子。
田乞是春秋時期(公元前547年左右)的齊國上大夫,他一共有九個兒子:田子玉、成子恆、昭子莊、簡子齒、宣子來、穆子安、廩丘子意茲、芒子盈、惠子得。
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記載:“陳僖子生簡子齒,為子鞅氏。”
6、源於嬴姓
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簡子之後,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趙簡子,即趙鞅,又名志父,亦稱趙孟,公元前?~458年待考,他是春秋末年晉國正卿,史稱其為簡襄功烈。
出自戰國時期秦簡公嬴悼子之後,屬於以先祖謚號為氏。
秦簡公嬴悼子,公元前414~前400年在位,是戰國時期秦國君主,秦懷公之子,秦靈公之叔父。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簡子取之後,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簡子取,是著名的晉國大夫畢萬的後裔子孫。
7、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二、遷徙分佈,聚集地
簡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四位,但在台灣省則排名第三十二位,如今簡氏人口約有六十七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42%左右。簡姓在大陸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灣排名三十二位。簡氏出自姬姓。春秋時期,魯國的簡叔,他的後代就有以他的名字為姓的。東漢時,句章尉檢其明,因避諱而改為簡姓。簡氏是春秋時代晉國大夫續簡伯的後裔,一向以河北的范陽和涿郡為繁衍中心。如果稍加留意,當可發現自己家族的堂名不是“范陽”,就是“涿郡”。春秋時代的晉國,是傳自周武王的兒子唐叔虞,跟當時的周天子是同姓之國。
簡氏的始祖既然出身於晉國的公族,追本究源,他們當然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孫,黃帝的苗裔了。據《姓纂》指出:“左傳晉大夫狐鞠居,食采續邑,因號續簡伯,漢有簡卿”;《范陽簡氏家譜》指出:“晉大夫狐鞠居,食邑於續,謚曰簡伯。子孫因以為氏焉。考狐氏之先,出自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也”。大夫續簡伯之後,晉與周為姬姓,蓋後稷之子孫,而黃帝之苗裔也。其後或在范陽,或在涿郡。”不過,簡氏也跟大多數著名姓氏一樣,並非僅僅只有春秋時代晉國公族的一支。
另外,依照《姓范》的考證,在這個家族的眾多子孫之中,也有一小部分是過去從檢氏改姓而來的。《姓范》是這樣說的:“有檢氏避諱改為簡氏者。”檢氏,讀音與簡氏完全相同,其得姓的途徑,據清代學者張澍的說法,是“當以檢察得姓”,也就是他們的祖先由於曾經擔任過“檢察”的官,所以才“以官為氏”姓了檢。至於這個姓的改姓為簡,則是漢朝時候的事。當時,有一位叫作檢明的人,為了避諱而改姓了音同字異的簡氏,並且自此世世代代相沿相襲下去,使得簡氏家族的聲勢為之壯大不少。
三、郡望堂號
郡望
范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陽郡,其治所在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房山區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西晉時期改為范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范陽郡。隋朝開皇初年廢黜。唐朝時期的幽州范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又名為方鎮。唐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並兼盧龍。唐大歷四年(己酉,公元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
涿 郡:春秋戰國時期初為燕國涿邑,秦朝時期屬於上谷郡。漢高祖劉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設立涿郡,轄涿(今河北涿州),領二十九縣,其中良鄉縣、西鄉縣和陽鄉縣北部在今北京市房山區境,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博野縣、涿州市一帶地區。王莽時期改名為垣翰郡。東漢復名涿郡,省西鄉縣,僅良鄉縣在今北京市境。三國時期曹魏改為范陽郡。西晉時期為范陽國。十六國、北朝時期為陽范郡。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廢幽州改置涿郡,轄薊州,故城在今北京市區西南,領九縣,其中薊、昌平、潞、良鄉四縣及懷戎縣的東部在今北京市境。唐朝時期改涿縣為范陽縣,唐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復改范陽縣為幽州。明朝時期省縣入州。民國時期改為涿縣。
堂號
范陽堂:以望立堂。
涿郡堂:以望立堂。
德感堂:宋朝時有簡士傑任清江司禮參軍。范大成請他入幕府,改任蒲圻知縣。他在做縣官的時候,不設科條,只重教化,百姓都不忍犯罪。後被升為賀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