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姓的姓名起源 怎麼取名寓意聰明
想知道你的姓氏的起源麼?別人問你X姓是怎麼來的你是不是會一時語塞?
花(hua)姓源出有七:
源流一: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周文王的後代,屬於音訛改姓為氏。
據史籍《百家姓》註:花氏“系出華氏,古無花字,通作華。後專用花為花草之花,故華姓亦有改為花氏者。”清朝學者段玉載在《說文解字·華注》中註釋道:“花字起於北朝,前此書中花字,出於後人所改。”在文獻《中國姓氏起源》中記載:“花氏又一支,是周文王的後代……唐朝以前,有華姓人以其與花字通用,且由於兩者的發音是相近的,因此改為花氏。故花氏也就和華姓同出一源,後來到了唐朝時,字意稍微有了些區別,花更多地當名詞用,漪枯,指客體的花朵,華更多地當形容詞用,形容光華。所以花氏和華姓這時也漸漸有了區別。”
除史籍《述異記》、《通志》、《氏族》等載有南北朝時期有個民俗傳說的著名女英雄花木蘭外,正史上發現最早的花氏名人在唐朝,當時唐朝有一倉部員外郎,名叫花季睦,是最早出現在史書記載中的歷史人物,之後出現了大將軍花敬定等人。花氏族人大多尊奉花季睦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源於夷族,出自唐朝時期婆利婆利國與訶陵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花氏的起源,在歷代典姓氏籍中記載皆不詳,傳說較多。宋朝著名學者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唐有花敬定,成都猛將有花卿,宋有尚書郎花尹。並引用《姓苑》的記載:“花氏出<姓苑>,出自何氏。”而南北朝著名學者何承天在《姓苑》上也確實記載:“花氏源於何姓。”至於何氏為什麼改為花氏?卻沒有任何可蒸之辭。近有學者說是因為讀音相近,因此才改為花氏的。實際上,在魏、晉朝以前,漢文字中幾乎沒有花字,只用蘤字,後按同音字通用華字。
在典籍《唐韻古音》中考證:“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於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藝之英華。’花字與華通用。而五經、諸子、楚辭、先秦、兩漢之書,皆古文相傳,凡華字未有攺為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餘,頒之遠近,以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於魏晉以下之新字乎!”而據本書考證,關於“讀音相近而出何氏”之說有得商榷:今音“花”、“何”二字,一為開口音,一為嘬口音,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音近”。
而在隋、唐時期,“花”字讀音為“hē(ㄏㄜ)”,即“訶”,在各類音韻學典籍中常用“訶”字協助注音,偶用“呵”字注音者。而“訶”這個姓氏確有,出自隋、唐時期官稱以及訶陵國。在史籍《隋書·婆利國傳》中,就記載有:“官曰獨訶邪拏,次曰獨訶氏拏。”婆利婆利國,就是今天的文萊達魯薩蘭國,簡稱文萊。獨訶邪拏,就是其時國中宰相;而獨訶氏拏,則是一般大臣的統稱。在隋煬帝楊廣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婆利婆利國曾遣使朝貢,以後遂絕,但臣子國人常有往來通商者,留居東南沿海地區者,按漢俗以官名為姓氏,世代相傳,今福建漳州仍有其後裔子孫,稱訶氏、花氏,讀音作hē(ㄏㄜ)。
在《唐書·地理志》中也記載有地名:“廣州東南海中有訶陵國。”按史籍《新唐書》的記載,“訶陵國有文字,有星歷,王居闍婆城,其祖延吉東遷至婆露伽斯城,屬國二十八。”訶陵國,就是唐朝佛教史冊中所記載的訶陵洲:“益州成都僧人會寧於唐高宗李治麟德中期(公元664~665年)泛舶至訶陵洲停住三年,與訶陵國多聞僧若那跋陀羅共同譯出《大般涅槃經》後,令小僧運期繼經送歸唐王朝京師長安,唐高宗大喜,特贈小絹數百匹,重詣訶陵,將贈品報與若那跋陀羅。”訶陵國,就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亞。後兩國密切佛教往來,互通商埠,有大量的訶陵國人留居唐朝時期的中原、沿海地區,按漢俗以國名為姓氏,稱訶氏、花氏,世代相傳至今。今福建泉州、海南瓊州、廣西北海等地區仍有其後裔子孫。
該支花氏的正確讀音作hē(ㄏㄜ),今音訛讀作huā(ㄏㄨㄚ)亦可。
源流三:源於女真族,出自宋、金時期女真孛術魯·久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金國時期,南宋皇族閩沖郡王趙范屬下范用吉改為花氏,其後代子孫穗世代稱花氏至今。范用吉,本名為孛術魯·久住,女真族孛術魯氏。孛術魯·久住起初歸入南宋,在北伐主帥、南宋皇族閩沖郡王趙范屬下。
他以聰慧計謀擅長,故更漢族姓名為范用吉。趙范因他姓范,觸了自己的名諱,因而時常斥之,但范用吉猶應對如故。趙范良久方悟,發現他所處之事與自己的意願非常相符,遂擢升其為親信,言聽計從,略不加疑,並易其姓氏為花氏,並晉陞他為太尉,派去鎮守均州(原在湖北省丹江口市,今已淹沒在丹江水庫之下),此後稱花用吉。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二年(公元1233年)農曆3月,花用吉殺了均州長吏,送錢糧於蒙古軍,遂因而北歸於蒙古大元帥孛兒只斤·窩闊台帳下。不料,花用吉自己的家人卻誣告他是南宋奸細,欲反叛,因此被一直十分嫉妒他的同列(歸順蒙古的女真官員)不加甄別,即藉機所害。
在花用吉被殺害後,其後裔子孫以其宋趙皇家所賜之漢姓“花”為姓氏,世代稱花氏至今。
源流四: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富珠哩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富珠哩氏,亦是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孛術魯部,以姓為氏,滿語為Fujuri Hala,世居富珠理,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元朝時期,孛術魯部族人即有改漢姓者,到明末清初以後多冠漢姓為花氏、魯氏、范氏、富氏等,花氏一族與第四個淵源中的孛術魯·久住(范用吉、花用吉)有密切關聯。
源流五:源於蒙古族,出自,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額玉特氏,亦稱額岳特氏,世居察哈爾。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y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額玉特氏多冠漢姓為花氏。
源流六:源於回族,出自,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文獻《中國回族大辭典》中的記載:“花氏為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佈在江蘇、浙江兩省一帶。”
源流七源於傣族,出自明朝時期雲南土著傣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明朝時期,地方官府將世居雲南地區的傣族按其生活習性和衣著劃分為花傣、旱(山)傣、水傣。花傣,亦稱花腰傣的簡稱,主要是居住在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兩縣的以衣著為表徵的一種傣族稱謂(傣雅、傣灑、傣卡、傣仲)的一種稱謂。因其服飾古樸典雅、雍容華貴,特別是服飾的腰部綵帶層層束腰,挑刺絢麗斑斕的精美圖案,掛滿艷麗閃亮的櫻穗、銀泡、銀鈴而名之為“花腰傣”。
自唐朝以來,傣族已自稱“傣”。花腰傣的名稱最早見於清朝,當時將“百夷”記載為“擺夷”,把德宏州為主的傣族為“旱擺夷”,明朝時期則稱為“大百夷”;將西雙版納州一帶的傣族稱為“水擺夷”,明朝時期則稱為“小百夷”;居住在紅河中游的傣族就稱為“花擺夷”。據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撰著的《新平縣志·民族》中記載:擺衣性儒,居炎瘴地,喜浴……分沙擺、旱擺、花腰擺、苦菜花擺四種。其文中所提的“擺衣”,就是今天新平境內紅河流域的花腰傣的前身,直到今天,當地的老百姓還一直延續著這種叫法。
在花傣的族人中,有在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以民族稱謂流改為漢姓花氏,世代相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