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聰明
翟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七。
1、出自隗姓,以國名為氏。
隗本來是周代中原北部地區的遊牧民族赤狄人的姓。春秋時,赤狄人活動於晉、衛、齊、魯、宋等國之間,稱為翟姓。公元前六世紀末,晉國大舉進攻赤狄,滅掉翟國,翟人大多淪為晉國臣民,逐漸融合於晉人。翟人的後代就以原國名為姓,稱翟姓。據《國語注》所載,新安翟姓,春秋時赤翟(即赤狄)之後,以種名為狄姓,後改為翟(Dí音狄)姓。
2、出自祁姓,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以國名為氏。
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上古時候,北方有翟族(後稱翟國)。翟國是遠古時黃帝的後裔建立的。傳到古代春秋時,翟國滅於晉國,後來晉國又滅於韓、趙、魏三國,到戰國時,這三國又先後滅於秦國。在這長期戰亂中,翟國人都以原國名為姓,逃奔遷居各地。由於各地方言不同,翟姓形成了兩種讀音,居於北方者讀(Dí音狄),遷居南方者讀(Zhái音宅)。
3、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
周成王封次子於翟(故城在今河南省洛陽),其後以國為氏。
4、出自張姓改翟而來。
據《知足集齋集》所載,安徽涇縣之翟姓,原姓張。
5、出自他族改姓而來:
1白族以海螺為圖騰的氏族,有的記音為翟姓。
2今瑤、滿、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6、源於姜姓。
出自春秋時期期國大夫翟僂新,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7、源於官位。
出自兩周時期官吏翟者,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二、遷徙分佈,聚集地
翟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約一百七十二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1%左右。
據《元和姓纂》所載,翟(Zhái,Dí)姓在春秋時世居北地(今陝西省耀縣、富平一帶),後滅於晉,秦時子孫分散到今山西境內和江南各地。根據史料所載,春秋時齊國有翟樓新,戰國時魏國有翟橫,應當說在秦代以前,翟姓人已分佈於今河南、山東、山西一帶。兩漢時,見諸史冊之翟姓甚多,如翟方進、翟宣、翟義父子三人為上蔡(今屬河南省)人,廷尉翟公為下邽(今陝西省渭南)人,翟牧為沛(今屬江蘇省)人,京兆尹翟蔭為南陽(今屬河南省)人,東漢時翟西甫為廣漢雒(今四川省廣漢)人……。這就說明,在兩漢之際,翟姓人已西入陝西,南入四川、江蘇。
魏晉南北朝時,定居於汝南、南陽之翟姓頗為興盛,後經繁衍發展,最後形成了翟姓汝南郡望和南陽郡望。此際,繁衍於廬江尋陽(今湖北省黃梅)的翟湯家族頗為引人注目,其子翟莊、孫翟矯、曾孫翟法賜、玄孫翟光俱有名於當時,並名垂青史。隋唐之際,翟姓依舊興盛於北方,尤其是河南一帶的翟姓尤為興盛。
五代十國至兩宋,翟姓見諸史冊之名人甚多,通過他們的籍貫來分析,翟姓在北方的河南、山東依舊很是旺盛,並且今北京一帶已有翟姓人定居。而南方的安徽、江蘇等地的翟姓已經初具規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時的學者惠州歸善(今廣東省惠陽)人翟逢亨,表明此際已有翟姓定居中國南端的廣東省。宋末元初,由於北方已由蒙古人統治,長江兩岸兵火四起,相對穩定的河北、山東、山西等地之翟姓人繁衍的較為平穩,而皖、贛、蘇、浙一帶的翟姓人為避兵火,輾轉於南方諸省,使兩湖、兩廣等地都有了翟姓人。明初,山西翟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陝西、安徽等地。清乾隆年間,冀、魯、豫三地之翟姓有闖關東遷居東三省者,並有沿海之翟姓渡海赴台,揚帆南洋等異國他鄉。/古典星座網/suanming/
如今,翟氏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河北、山東為多,這兩省翟氏約佔全國翟氏人口的45%以上。
三、郡望堂號
郡望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穎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
堂號
傳詩堂、寵畏堂:“傳詩堂”源自漢朝時翟輔,四世皆傳授《詩經》,征拜教郎,遷侍中,策試第一,官拜尚書。安帝寵信外戚,翟輔極力上諫。寵臣雖然厭惡他,但又怕他,所以又叫“寵畏堂”。
忠孝堂:源自明萬曆年間,江南鎮撫大將軍翟國儒赴雲南邊疆平叛為國捐軀,祠堂被御賜“忠孝堂”。
此外,翟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博古堂”、“南陽堂”、“語古堂”、“慶遠堂”、“世佐堂”、“篤誠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