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ei
郡望:京兆郡
名人:韋應物,韋莊,韋紹光,韋昌輝
勝跡:缺
文獻:先賢韋氏族譜
歷史:韋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遠祖起源於夏代,夏王少康封其別孫元哲於豕韋(今河南滑縣東南),其子孫後代就以其封地名「豕韋」為姓氏。後來又逐步從複姓「豕韋」改姓為單姓「韋」。 發展和演變:西漢時,功臣韓信被殺,蕭何讓蒯徹把韓信的兒子藏到南粵,取『韓』字的一半,改姓韋。今廣西壯族多韋姓者。又據漢書西域志記載,西域大國疏勒國也有國人以「韋」為姓。韋姓在京兆郡發展成望族,世稱京兆望。
補充資料:
姓氏起源:
出自韓姓。相傳西漢初年功臣韓信被呂後所殺,蕭何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兒子送往南粵躲避,韓信的兒子為了避仇,以「韓」字的半邊「韋」作為姓氏世代相傳下來。
出自彭姓。以國為姓。根據有關歷史文獻所載,夏朝中興少康當政時,封大彭氏的別孫於涿韋,涿韋國又稱韋國,商時稱韋伯,周襄王時始失國,遷居彭城,子孫以國為姓,稱韋氏。史稱韋氏正宗。這就是河南韋氏。由此可見,四千多年前韋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是古代西北少數民族姓氏。據《漢書西域傳》記載,漢代疏勒國亦有韋氏。
家乘譜牒
江蘇:江都韋氏族譜八卷、丹徒京口韋氏族譜四卷、丹徒韋氏族譜六卷、宜興韋氏宗譜十二卷
浙江:東陽東春韋氏家乘三十二卷、松陽韋氏宗譜卷、太湖縣韋氏宗譜三十五卷首二卷末一卷
湖南:姜華韋氏宗譜三卷
廣東:韋氏族譜一卷、韋氏族譜二房卷、中山香山翠微韋氏宗譜十二卷、中山香山翠微韋氏族宗譜十三卷
廣西:寧明思陵土州韋氏家譜、容縣水源裡覃韋氏族譜二卷、容縣自良韋氏族譜不分卷、延陵韋氏家乘十八卷
聚集地:
遷徙分佈
韋姓的發源地雖在河南境內,但自稱韋氏已居彭城,即今江蘇境內。其早期的遷播情況大致如下:韋伯遐24世孫孟為漢初太傅,辭位後移居魯國鄒縣;孟四世孫賢為漢相,後遷杜陵。這就是說,早在漢代,韋氏就已經分佈在河南、山東、山西、河北等地了,而且有韋氏南遷。三國以後,韋氏盛於今陝西省境內,唐朝時韋姓在陝西省境內得到了大舉繁衍,以至盛唐時期的韋氏大多在陝西省。與此同時,也有一些韋氏移居到今江蘇、四川、安徽登地,多為京兆郡望的分支。韋氏的大舉南遷卻是在晚唐以後。唐代以後,韋氏才遍及大江南北。總之,歷史上的韋氏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
堂號
扶陽堂:西漢的韋賢是鄒魯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陽侯,是為此號。
京兆:三國以後,韋氏盛於今陝西省境內,故韋姓有以「京兆」為其堂號郡望。
歷史名人:
歷史人物
韋昌輝:壯族,廣西桂平人,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之一。被洪秀全封為北王,1851年金田起義時任後又護軍師,領右軍主將,十二月被封為北王,六千歲。因對楊秀清素懷不滿,1856年督師江西時,得洪秀全密詔,帶3000人回天京,利用洪、楊矛盾殘殺楊的部隊及家屬,引起公憤,被洪秀全處決。
韋孟:彭城人,第一個出現於史籍上的有影響的人物。西漢詩人,他精通魯詩,其子孫傳至韋賢,5世都是鄒魯的大儒。當時有韋學之說。今存有《在魯詩》。
韋以德:清廣西桂平人,韋昌輝之侄。參加太平軍,後封國宗,提督軍務。1854年參加太平軍克武昌,即奉命和石鳳魁、黃再興駐守。旋返天京。武昌陷後奉命西援田家鎮,1854年戰死於半壁山。
韋雲清:清末廣西南寧人,壯族。光緒三十一年入清軍當兵。第二年參加同盟會。曾參加鎮南關起義和河口起義,進攻兩廣都督時被俘犧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韋紹光:廣州北郊三元裡人,鴉片戰爭時三元裡人民抗英鬥爭英雄。1841年五月二十八日,盤踞四方炮台的英國軍隊流竄到三元裡一帶,韋紹光組織群眾奮起反擊,被推舉為首領。後又聯絡一百零三鄉人民,誘敵至牛攔岡,伏兵四起,大敗英軍,殺敵200餘人。
韋應物:京兆長安人,詩人,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語言簡淡,有《韋蘇州集》。
【韋姓寶寶起名用字參考】
韋姓寶寶取名首字最好不用零聲字母或拼音是y.w開頭的字。雙字名應避免全用ei韻母或陽平調的字。雙字名最好首字筆畫多而末字筆畫少,單字名最好用筆畫少的字。您的姓氏筆畫為9 畫。
【韋姓起名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