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iu
郡望:河南郡
名人:邱為,邱處機,邱逢甲
勝跡:缺
文獻:邱氏總譜
歷史:邱姓在大陸位列百家姓第七十七位,在台灣位列百家姓第十六位。邱姓出自姜姓。周朝時候,姜太公幫助周武王討伐殷商,周武王的天下後,以姜太公居功至偉,封他於營丘(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姜太公於此為都,建立了齊國。後來齊國遷都臨淄,而姜太公子孫中留在營丘的那一支就取邑名為姓。到了後來,由於孔子被尊為聖人,為了避聖人的名諱(孔子名丘),又由於在古代「丘」同「邱」,就把丘姓都改成了邱姓。另外北魏孝文帝的時候,邱姓也有新的發展,當時的少數民族鮮卑族的邱林氏,邱敦氏改為邱姓。這成為邱姓的另一個來源。在古代,邱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吳興。
補充資料:
姓氏起源:
來源有四
1、出自姜姓,為姜太公的後裔。西周初年,太師呂尚(姜姓,呂氏,名望)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建齊國,都營丘(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舊臨淄),號稱齊太公,俗稱姜太公。其子孫中後有以地為氏的,稱為丘氏。史稱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時,封其小兒子曲烈於鄫(今河南省柘城縣北),至周靈王時,為莒國所滅,其子孫去邑為曾氏,其後分支中就有以丘為氏。此為曾、丘聯宗之說。
3、出自媯姓,以地為氏。春秋時,陳國(開國君主是胡公滿)有宛丘,邾國(傳為顓頊後裔挾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漢代少數民族烏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鮮卑族複姓丘林氏、丘敦氏改為漢字單姓丘氏。
這幾支以丘為姓的宗族,後來大多數都改了邱姓。滿清入關以前,這個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時的"丘"與"邱"通用)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時,才由於避諱孔子的名號,而下令把"丘"一律改為"邱"姓。民國初,晉代詩人邱逢甲倡議復丘姓本字,他首先將本人姓名寫作丘逢甲,閩、粵邱姓族人也紛紛響應改邱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繼續沿用邱字。結果現在的邱姓人士隨處可見,而以丘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遷徙分佈 :
春秋時,邾國(今山東曲阜東南)有大夫丘弱,魯國(今山東西南部)有孔子學生丘吾。西漢時,有扶風人(今陝西興平東南)丘訢;平帝時有扶風人丘俊,後居吳興(今屬浙江)。東漢有烏程人(今浙江吳興)丘滕,還有雲中人(今內蒙古托克托縣東北)丘季智。這說明晉代以前丘氏已有遷至今陝西、浙江、內蒙等省者。據《閩書》記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是知中原丘氏有一支於西晉末徙居福建。南北朝至五代時期,丘氏除上述地區發展外,還分佈於今江蘇、山西、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唐初又有中原丘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宋代,丘氏稱盛於福建,分佈相當廣泛,同時已有遷入今江西、安徽、湖南、廣東、廣西等省者。至明代,貴州、雲南等省也都有丘氏的聚居點。從清初開始,閩、粵丘氏陸續有人遷到台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聚集地:
堂號
"文莊堂":明朝人邱濬,官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他熟悉當代典故,著《大學衍義補》,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司法、軍事等方面,博采前人議論,加按語抒發自己的意見。代表作有《邱文莊集》。
歷史名人:
邱處機:自號長春子,是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他19歲時在寧海拜王重陽(矗)為師而出家為全真道士。王重陽死後,他潛修於龍門山,形成龍門道派,被成吉思汗召見於雪山,尊為神仙,他死後又被元世祖忽必烈褒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封號。著有《攝生消息論》、《大丹直指》等。
邱遠才:即邱朝貴,清代人,太平天國時屬英王陳玉成部,以軍功封淮王。作戰極勇,軍中稱"邱老虎"。後戰死。
邱少云:中國人民解放軍烈士。1952年10月12日在朝鮮三一九高地反擊戰中,起潛伏地被敵炮火擊中起火,為不暴露整個部隊,他忍受烈火燒身,臥地不動,英勇就義。
邱 遲:南梁時文學家,官司空從事中郎,所著《與陳伯之書》,勸陳伯自魏歸梁,是當時駢文中的優秀作品。
邱 吉:明代詩人。善古文,尤善於詩,為吳興詩人領袖。有《執柔集》。
【邱姓寶寶起名用字參考】
邱姓寶寶取名最好不用聲母是j.x的字為名,首字最好不用零聲字母或拼音是y.w開頭的字。雙字名應避免全用q聲母.iu韻母或陰平調的字。最好不全用左右結構的字。據1998年最新統計,您的姓氏是第77大姓。您的姓氏筆畫為12畫。
【邱姓起名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