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u
郡望:隴西郡
名人:禹祥,禹之鼎,禹作敏
勝跡:山西禹王城遺址
文獻:團山禹氏續譜
歷史:禹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據百家譜,風俗通義上記載,禹姓出自姒姓,夏禹之子夏啟建立夏朝後,夏朝王族裡有些人有以「禹」為姓的。另有一種說法,據廣韻記載,春秋時,有諸侯國禹國,子爵爵位,後來為楚國攻滅,禹國公族後代子孫就以「禹」為姓。禹姓後來在隴西郡發展成望族,世稱隴西望。
補充資料: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以人名為姓氏。傳說禹為我國古代部落聯盟領袖,亦稱大禹、夏禹、戎禹。他原為夏後氏部落首領,曾奉命治理洪水。拒後人記載,他領導人民疏通河道,興修溝渠,發展農業。在持續三十年的治水過程中,他三過家門而不入。後因治水有功,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後,他繼位擔任部落聯盟領袖。禹的後代子孫就以祖上的名字命氏,稱禹氏。
出自妘姓,以國名為姓。春秋時,有妘姓諸侯國鄅國,子爵,為楚國的附庸,世稱鄅子。其後代子孫以國名為姓,成為鄅姓。後來去邑為禹,表示亡國,離開了都城,稱禹氏。
聚集地:
堂號
惜陰堂 :因大禹惜寸陰而命名。
十起堂 :大禹治理天下,勤政愛民,吃一頓飯因有公事急待處理而放下碗十次;洗一回頭因有公事要把頭髮挽起來三次。歷史上稱"一饋十起,一沐三握發" 。
歷史名人:
禹之鼎:清代畫家。康熙中任鴻臚序班。他以善畫供奉內廷。尤工寫照,秀媚古雅,為當代第一。許多名人小像都出於他的手筆。
禹 顯:金朝人。以戰功授義勝軍節度使,兼沁州招撫副使。率領200士兵駐守襄垣。元師集步騎數千前來攻城,四次不能拔,後因內變,城破被俘,不屈而死。
禹 祥:明代仁壽縣知縣,處己接物,惟以不欺,居官清約如寒士。
禹萬城:南北朝時常州刺史,政績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