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ang
郡望:弘農郡
名人:楊致遠,楊堅,楊炯,楊太真,楊業,楊龜山
勝跡:山西永濟市楊貴妃故里
文獻:楊氏宗譜
歷史:楊姓是當今中國第六大姓,人口眾多,分佈廣泛,在台灣排名第十。楊姓出自姬姓,出自西周。周宣王姬靜之子尚父,被周幽王封在一個名叫楊的地方,建立了楊國。到春秋時期,楊國被晉國所滅,楊國的後人就以國為姓,從此姓楊。而晉國滅楊以後,將楊分給了晉武公的孫子突,突被稱為「羊舌大夫」。突的孫子叔向,生了個兒子叫伯石,字食我。食我以封邑作為自己的姓氏,人稱楊石,又叫楊食我。 發展和演變:楊石於晉國六卿之亂時被殺,他的後裔逃到弘農、華陰,逐漸發展,成為現在楊姓的最主要的一個支派。此外,楊姓也有一些是少數民族的姓或由少數民族改姓形成的。楊姓一開始在陝西,河南一帶發展,從西晉末年開始遷入福建,並於元朝遷入廣東。楊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華陰,修武,河內, 扶風,梅縣等。其他名人尚有:楊振寧。
補充資料: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采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北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後改楊氏。
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盧氏改為楊氏。
聚集地:
遷徙分佈
楊姓的發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內。楊為晉所滅後,其子孫便向西發展繁衍,首先是遷入陝西境,後再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內,成為後世楊姓發展的主流。至漢代時,楊姓已廣泛分佈於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楊姓入川也在此時,多由湖北、陝西省境遷去。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南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的楊氏,便散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晉、唐這一時期,是楊氏再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時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為突出,在此時期,多因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和唐代的"安史之亂"而引發中原楊氏大舉南遷。至宋代起,楊氏已廣泛分佈於江南廣大地區,並以福建為起播遷中心。總之,楊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於今河南、山西、陝西三省間地以外,還有以甘肅天水為中心的一線,以湖南、江西為中心的又一線。此後便逐漸向今河北、山東、內蒙、安徽、湖南、浙東、福建、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發展,直至編及全國各地。
台灣的楊亦然成為現今台灣的第十大姓。楊氏入台其始祖是明朝永樂年間福建漳州的楊巷摘,最先入台把楊姓帶入台灣。以後的清朝康熙年間、雍正年間、乾隆年間不斷有楊氏入台開墾定居。
堂號
"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
"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有一次,有個人在夜裡帶著黃金到楊震的家裡行賄。楊震堅決不受,並嚴厲地斥責了那個人。那個人還是不死心,笑著對楊震說:"現在是深夜,地點在您的府上,決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您收下吧!"楊震義正詞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快滾出去!"楊氏因以"四知"為堂號。
歷史名人:
楊 業:又名繼業。北宋名將,曾敗契丹十萬之眾於雁門關。公元963年宋大舉攻遼,他被迫接受主帥潘美和監軍王俔之命,孤軍奮戰.
楊延昭:北宋名將,楊業之子,號稱楊六郎。
楊 炯:唐代著名詩人。十二歲被稱為神童,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並稱為"初唐四傑"。
楊萬里:南宋詩人,其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家。
楊 漣:明朝人,上疏彈劾魏忠賢24大罪,被迫害致死。
楊 雄:西漢著名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曾作《太玄》、《法語》,主張儒家的倫理學說。
楊深秀:清末人,光緒進士,戊戌政變發生後,與譚嗣同等同時被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楊秀清:清代太平天國起義主將,被封為東王。
楊貴妃:名太真,小字玉環。深得唐玄宗寵愛,以容貌美麗聞名於世,通曉音律。
楊振寧: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
楊姓稱帝王者有十幾人,先後建立有隋、吳等政權。唐代楊氏任宰相者11人。
【楊姓寶寶起名用字參考】
楊姓寶寶取名雙字名應避免全用ang韻母或陽平調的字。最好不全用左右結構的字。注意名的意義與"楊"字的"楊樹"的含義相連不要產生不佳的歧義。請注意,據1998年最新統計,您的姓氏是第六大姓,若起名不慎,重名率非常高!您的姓氏筆畫為13畫。
【楊姓起名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