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e
郡望:濟陽郡
名人:柯述,柯宗英,柯九思,柯丹丘,柯潛,柯琴
勝跡:缺
文獻:柯氏宗譜
歷史:柯姓在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灣位列百家姓第四十六位。周朝時,吳國吳王有公子叫作柯廬,他的後代以他的名為氏,稱為柯氏。一說柯姓是周朝初年姜太公的後代。在古代,柯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錢塘。其他名人:柯雲路、柯靈。
補充資料:
姓氏起源:
關於柯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姬姓,始成於春秋。吳國有個叫柯虜(盧)的人,是吳王的兒子。他的後代就用他名字中的"柯"字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出自姜姓,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為姜子牙的嫡系子孫,源出齊國。
北魏柯拔氏改姓柯,其後世子孫稱柯氏。
古代羌族、鮮卑族中都有柯姓,其後代子孫亦稱柯氏。
聚集地:
遷徙分佈
柯姓,在大陸為數不算很多,而在台灣卻為數不少,堪稱是台的著姓之一,被排為第三十八個大姓。其分佈情況,以嘉義、台南、彰化、台北等地為最多。台灣的柯氏,與其他諸姓一樣,也是來自大陸的福建和廣東兩省。唐宋時期,福建的柯氏也漸漸由閩遷台。柯氏遷台,最早始於清代的乾隆年間,由福建遷居入台的最早柯氏先人,是來自江西。北宋時,一位柯氏族人由江西廣信府的貴溪縣,到廣東的潮州當太守,為避金人南擾,隱居於福建漳州龍溪縣。乾隆初年,居於福建安溪二十八都士林鄉的柯姓,最先入居台灣台北泰山鄉大科柯厝坑。
堂號
"異鵲堂":異鵲的意思是奇怪的小鳥。宋朝時柯述歷任淮州知府,累官朝散大夫。他曾經在漳州當輔佐的官。漳州地方荒年,他千方百計賑濟災民,親自住到災區。這時有兩隻奇怪的小鳥在他的屋樑上壘了窩。等他回到招待所,兩隻小鳥也跟著他。他完成任務回漳州城時,小鳥飛著追他數十里,嘰嘰喳喳不忍離去。
歷史名人:
柯九思:元朝人。勤讀書,能詩文,善書畫。尤精畫枯木、墨竹、師法宋代文同、蘇軾。又善於鑒別古代鐘鼎器物。元朝宮廷所藏書法名畫,多由其鑒定。
柯維騏:明朝歷史學家。專心研究宋代歷史。合《宋史》、《遼史》、《金史》為一書,以宋朝為正統,附以遼、金,積20年之力撰成《宋史新編》。對元人所修宋史的錯誤和疏漏,多有補正。
柯 鐵:清朝台灣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次年夏,柯鐵與陳發等領導台灣中部雲林地區的農民和手工業工人武裝抗擊日寇。以大平頂山為根據地,多次擊潰和殲滅來犯的日寇,於是大平頂山有"鐵國山"之稱。中部各地紛紛響應,影響波及全省。抗日鬥爭前後堅持4年之久。
宋有學者柯芝,明有官吏柯昶、狀元柯潛,清代有醫學家柯琴、知縣柯掄(被譽為"閩省第一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