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un
郡望:樂安郡
名人:孫武 孫權 孫思邈 孫中山
勝跡:廣東香山孫中山故居
文獻:樂安孫氏族譜 華夏姓氏叢書-孫氏
歷史:孫姓是當今中國第十二大姓,在台灣排名第四十七。『百家姓』中孫姓排名第三,起因於吳越國主錢□之愛妃為孫氏。
孫姓最主要起源有三種。
第一種是出自姬姓,周文王的第八個兒子姬叔被封於康,周成王時,被改封到衛,史稱衛康叔。衛康叔的第八世孫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叫惠孫。惠孫的孫子武仲,為紀念祖父,就以祖父的字作為自己的姓,因此姓孫。
第二種是出自羋姓,是孫叔敖的後代。孫叔敖名敖,字孫叔,因為他在擔任楚國令尹的時候,政績顯著,他的後代就以他的字作為自己的姓,有因為楚國祖先季連姓羋,所以說孫姓出自羋姓。
第三種是出自媯姓,是齊國田完之後。田完是陳厲公的兒子,因為避難而到齊國,他的兒子田書,因為作戰有功,被齊景公賜姓為孫,因為陳姓出自媯姓,所以這支孫姓也出自媯姓。
發展和演變:孫書的孫子孫武,因為齊國發生內亂,逃到吳國,並做了將軍,他的後代因此而成為大族。到孫武的第二十二代孫孫權,於二二二年在江東建業建立吳國,是孫姓的影響達到頂峰。到唐代,孫姓又兩次向福建移民,明朝時進入廣東。孫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太原,樂安,東莞,吳郡,富陽,清河,洛陽,涉郡,清州,昌黎等。
補充資料: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為衛國國君康叔的後代。拒《元和姓篡》所載,周文王弟8子康叔為衛國國君,其九世孫叫惠孫,惠孫有個孫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孫氏。因此他又叫孫仲。孫仲的子孫世居汲郡,是為河南孫氏。
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孫叔敖時楚國 期思人,字孫叔,在他任楚令尹時,因教化民眾,曾在期思開發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擁護,其子孫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稱孫氏。
出自媯姓。春秋時,陳(為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因事逃到齊國後,改姓田,田完的5世孫無宇次子田書,為齊國大夫,因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後來齊國內亂,孫書的後人出奔吳國。吳將孫武,其後也。是為山東孫氏。
聚集地:
遷徙分佈
出自姬姓的孫氏,世居汲郡。出自安樂的孫氏,至孫武時逃至吳國。其後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郟城。在唐代中原孫氏曾兩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孫氏世居河南陳留,唐僖宗時孫利定居於江西寧都,傳至孫承事,遷居福建長汀河田。其後裔孫友松再遷至廣東紫金縣,其後孫殿朝又遷至翠亨村,孫殿朝既孫中山的高祖。他的孫子孫敬賢有三子:長子達成、次子學成、三子觀成。達成娶妻楊夫人,生三子:長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據有關資料記載,台灣的孫氏皆來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孫氏系唐末自光州遷入。孫氏不僅在國內分佈相當廣泛,而且海外不少國家也有不少華人。
台灣的孫氏,人數也不算少,名列五十,多散居在台灣各地,較多的是嘉義縣。台灣的孫氏,皆來自福建泉州,而福建泉州的孫氏又來自河南光州。遷居台灣的孫氏先人,是唐朝末年五胡亂華時,由世居河南光州的孫姓,南徙遷閩,移居福建泉州東涑門。以後,孫氏子孫一部分遷居艮邑的嘉禾,一部移居台灣。目前,台灣的孫姓,皆是這支河南光州孫氏的後代。
堂號
"平治堂":因為孫叔敖把楚國治理得民富國強。
"樂安堂":因為田書伐莒有功,被封於樂安。
"富春堂":大軍事家孫武帶著自己的13篇兵法見吳王,吳王用他為將。他帶兵西破強楚,北威齊、魯,戰功赫赫。吳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樂安堂同宗。
"映雪堂":晉朝時候御史大夫孫康,幼時家貧,買不起油點燈,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裡映著雪光讀書,終於成了大名。
歷史名人:
孫 武:春秋末期偉大軍事家,齊國人,應用了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編撰成《孫子兵法》,成為當時乃至今後的戰爭具有指導意義的兵學盛典。
孫 臏:戰國時期軍事家,孫武後裔。受龐涓暗害,受臏刑,故稱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孫仲謀:既孫權,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驍勇無比,後人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說。
孫思邈:唐初著名的醫學家,著有《千金藥方》、《千金翼方》,後人尊為藥王。
孫陽:春秋時人,是最早在史書上出現的一位孫姓名人,因以善相馬聞名,後世也就以"伯樂"兩個字來表示一個人的知人之明。
【孫姓寶寶起名用字參考】
孫姓寶寶取名最好不用聲母是z..c.sh的字為名,雙字名應避免全用s聲母.un韻母或陰平調的字。最好不全用左右結構的字。注意名的意義與"孫"字的"孫子"的含義相連不要產生不佳的歧義。請注意,據1998年最新統計,您的姓氏是第12大姓,若起名不慎,重名率非常高!您的姓氏筆畫為10畫。
【孫姓起名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