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ao
郡望:上黨郡
名人:包拯,包世臣,包天笑,包玉剛
勝跡:缺
文獻:平陵包氏宗譜
歷史:包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包姓出於羋姓。包姓的起源和庖字有關,古時候包和庖字是可以通用的。而庖就是烹調的意思。遠古時候有個著名的部落首領,叫伏羲。伏羲的部落在文化上很先進,古代流傳著很多和伏羲有關的傳說,如伏羲造字,伏羲創卜卦等。而且伏羲的部落在烹調上也很先進,所以又被稱為庖羲,或包羲。而他的後代就有以包為姓的,世代相傳。後來有另一支包姓的原頭出自春秋時楚國貴族包胥,他是楚玢冒的後代,因為封地在申,所以有叫申包胥。公元前五零六年,吳國攻破楚國,楚國瀕臨滅亡時,申包胥跑到秦國求救,秦王不肯出兵,他就在秦國宮廷哭了七天七夜,感動了秦哀公,於是秦哀公發兵救楚。申包胥的後代就以包字為姓,成為今天包姓的有一來源。在古代,包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丹陽。
補充資料:
姓氏起源:
出自風姓,為上古傳說中的部落酋長太昊(伏羲)的後代。太昊創製八卦,教民捕魚、畜牧,以充庖廚,故又名庖犧或庖羲。據《路史》載:"包羲氏後有包氏"。
出自申姓,為春秋時楚國大夫申包胥之後。申包胥,楚國君蚡冒的後裔,故又稱王孫包胥。他曾赴秦國求兵援楚。申包胥的後代以其名字中的包字為姓,為包氏。
據《後漢書》載,丹陽包氏,本為鮑氏,為避王莽之亂,改鮑為包,成為包姓的一支。
聚集地:
堂號
"剛毅堂"、"清河堂"、"孝肅堂":都是根據包拯命名的。宋時包拯,除龍圖閣大學士,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無不斂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後謚忠肅。
郡望
丹陽:即秦朝的鄣郡。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更名為丹陽郡,相當於今安徽省宣城地區。晉代改置宣城郡,治所在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縣。
上黨:戰國時,韓國初置上黨郡,秦滅韓後因之。治所在壺關(今山西省長治市北)。西漢時移治長子(今山西省長子縣)轄鏡相當於今山西省境內沁水以東地區。
歷史名人:
包鹹:字子良,後漢會稽曲阿人。少為諸生,師事博士右師細君,學習《魯詩》、《論語》。光武即位,舉為孝廉,封郎中,遷大鴻臚。明帝即位,以鹹有師傅恩,特加賜俸祿,鹹皆散於諸生之貧者。永平八年(65年)病逝,終年71歲。
包拯:字希仁,北宋廬州合肥人,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仁宗時任監察御史,主張"練兵選將,務實邊備",以御契。後任天章閣侍制、龍圖閣直學士。官至樞密副使。知開封府時,執法嚴峻,不畏權勢。他在朝之時,貴戚官宦都不敢為非作歹,連童稚婦女也知道他是"包青天"。他剛正不阿,為民申冤,懲治權貴,樹立了清正廉潔官員的榜樣。他的官升至禮部侍郎,嘉祐七年(1062年)逝世,終年63歲,謚孝肅,著有《包孝肅奏議》十卷。明人以他斷案的民間傳說寫成《包公案》一書,流傳甚廣。
包世臣:字慎伯,號倦翁,清朝涇縣人嘉慶十三年(1808年)舉人。曾任江西新喻縣知縣,對農政、漕運、鹽政、貨幣、兵法、鴉片等問題都有論述,主張積極抗英。他還善於書法,肆力北魏,兼習二王,對咸豐、同治年間的書法很有影響。咸豐五年(1855年)逝世,終年80歲。著有《藝舟雙楫》、《管情三義》、《濁泉編》、《齊民四術》等。
【包姓寶寶起名用字參考】
包姓寶寶取名最好不用M.F.P為聲母的字為名。雙字名應避免都用b聲母.ao韻母或陰平調的字。注意名的意義與"包"字的"包圍"."包裝"."承包"的意義相連時不要產生不佳的歧義。您的姓氏筆畫為 5畫。
【包姓起名查詢】